首页> 文艺> 摄影> 摄影评论

由第十四届国际摄影展72678:11所想到的(成 功)

时间:2011年11月30日 来源: 作者:
0
由第十四届国际摄影展72678:11所想到的
撰文作者: 成 功
9月7日,中国第十四届国际摄影展评选结束,来自国内外的11位评委历时两天半完成了这一届海量作品的评选。
据网上披露,本届摄影展共收到来自88个国家7298名作者的72678幅作品,再次创下圈内新高。正如来自西班牙的评委豪梅•巴迪亚•巴法力所感叹:“我为这次参赛作品数量之多感到十分震惊,……”。
我也震惊!大家都震惊。同时还要说:评委和工作人员辛苦了。
有情绪显示,认为为这一破纪录的数字是值得骄傲和欢呼的,并由此想宣称我们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影展影赛。
当感觉到了这一点,我却想,这一数字虽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国际摄影展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反映了中国有庞大的影友群体,但背后也有一些问题也是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担忧、忐忑,甚至好奇的。
这么短的时间内评委是怎么看完这么多片子的,每件作品评委都过眼了吗?(我记得参加国外一次展览,参评的作品背后都有多位评委的评审记录,用“符号”标注表示)。另外,相近和相似的作品,评委有时间进行比较和斟酌吗?于是对投稿数量不加限制引发的问题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高数量有意义吗?从近几次的国际展走势情况看,我们为何不限制个人的投稿量,而要放任其量的攀升,以量的巨大能衬托和显示我们什么样的实力和意义呢?真要追求量,只要发动各省影协作些发动不就行了,那十万、二十万、三十万,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吗!关键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问题,如此超规模的海量——质还就能保证吗?!社会各界的期待还能如愿吗?
二是,如此海量的作品两天半谁能看出个子丑寅卯来吗?当然评委们多数是慧眼识珠的高人,但他们的身体我们也要呵护呀!因为评委肯定也不是神仙,他们的精力和体力都是有限的。我算了一个概算数,72678张片子分成三组,每组有24226张。两天半内,留下商定讨论最后奖项的半天,三组每天每人至少要看12112张,一天按八小时计,每小时要看1514张,每分钟要看25张,每张片子只能停留2.4秒。这还不得有任何耽搁和休息,要不时间就不保了。我想,任何一个评委,在第一时间段可能还能较准确地依据自己的标准和主张进行评选,当残酷地看过上万张片子后,他还能有第一时间的感觉吗?会不会麻木——失“感”了,会不会不在状态——失“态”了!要恪守“守正不移”的初衷肯定是非常艰辛的,容易出现的倒是茫无定见的情况。作为评委,都希望能在影展评选中发现“拍案叫绝”、“如获至宝”、“赏心悦目”、“ 喜出望外”能让其兴奋和感动的作品,但海量的现实可能更多地只会让评委处于眉头不展,疲惫不堪的状态。这样的话,这犹如浩海捞针的评选,还能寻得“昆山片玉”吗?会不会,没有了“刻意求工”的功夫,摄影家的“得意之作”会不会 “失之交臂”或“石沉大海”了呢?由此这疑似囫囵吞枣的过程,真让人有“宝山空回”之忧啊!想到这,做评委真不易,做本届国际展评委更是不易!
三是,投稿数量的不限,弱化了摄影家的审美自觉、自信和判断。好多年前我一位朋友,一次影赛就投了上百张,且是分批投的,我问这是为何?他说“一是评委风格观念不一,多投机会就多;二是分批投避免了自已的作品在评选现场放在一堆,这也增添了机会”。当时我非常佩服他的“心思”。后来他也确靠打赛有些小成就。我就想,作者不能在第一时间对自已的作品进行先期反复严格的有量化限制的初步筛选和甑别,那呈现的作品能反映摄影家的个性吗?能是精品吗?长此以往,摄影家具有个性的判断力会不会由此屈从于不受限制的投稿量评选?放弃审美判断的自觉和自信心,没有了审美标准、没有了审美的个性主张、没有了自信的作品呈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想需要的吗?难道摄影家真是“举手一拍”即完事的“主”,就是动动“指尖的艺术家”!随后一切都由他人来待候的“公子”、“小姐”?
……
我,苦闷!为何不变一变这一状况呢?不规定一下征稿的限量要求呢?
今天,国际展结果还没公布,影友们多处于期待的苦闷中,而我,却只少陷入在这两个苦闷之中。
2011年9月13日于湛江
广东湛江市人民大道北9号市公安局公共关系科成功
电话:13702725058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