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频道推出《南海Ⅰ号》

时间:2011年11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月玲

  2007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成功,并安置在专门为它建造的“水晶宫”里。纪录片《南海Ⅰ号》从航拍“水晶宫”开始,镜头迅速逼近水晶宫,并潜入水底,让观众看清在晶莹的海水中南海Ⅰ号安然的样子。光从这个镜头就可以看出这部纪录片在影像上电影化的追求。这部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文物局联手打造的三集纪录片将在12月2日到4日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

  这是第一部用科学实证与多维影像相结合,全息记载打捞古沉船“南海Ⅰ号”惊心动魄过程的纪录片。《南海Ⅰ号》的总制片人、总导演、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南海Ⅰ号’作为一艘沉没于中国南海的南宋商船,承载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2007年很多观众通过电视直播看到中国成功打捞了这条沉船,但是大家对这一切背后的很多百转千回的故事并不知晓。”他说,在观众熟悉的题材中挖掘陌生之处,正是这部纪录片不同于以往同类作品的地方。

  如何展示“南海Ⅰ号”历时20多年考古打捞的曲折历程?从1987年中英联合打捞队的偶然发现、到1989年中日联合考古队的探寻、再到2001年开始的大规模探查,在这部纪录片中,通过纪实再现和亲历者的回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引领观众去触摸这条古沉船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足迹。

  “沉船被打捞的命运和人物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这个悬念一直到最后才揭开。”刘文说,打捞过程中几次面临险境,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所有的文物都会损坏。整个打捞团队顶着巨大压力,一次次地根据现场条件的变化,调整策略,这个过程起伏跌宕,极具戏剧性,但又是完全真实的。“为什么我们说这次打捞可以载进史册,是国际水下打捞事业的创举,看完《南海Ⅰ号》你就明白了!”刘文笑言。

  而水下再现摄影手法的运用,是《南海Ⅰ号》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该片执行总导演李侠说:“在‘南海Ⅰ号’的沉没地——广东阳江上下川海域,我们邀请中国水下考古队最资深的水下摄影师,进行水下摄影,再现当时水下考古的情景。通过这些影像,观众可以感知水下考古队员对“南海Ⅰ号”进行水下考古的场面。”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海底,考古队员用双手触摸探查沉船,这一幅幅画面,传递给观众的是对水下考古人的敬意。

  《南海Ⅰ号》不光展现了这艘沉船的打捞过程,并且回顾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烙印在当地民俗中的遗存。刘文介绍说,把古沉船放到了一个深远的历史背景下,那就是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因此从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南宋海上丝路起点泉州的风貌,古老的木船下水仪式,神奇的水密隔舱,阿拉伯文化在中国东南沿海历史遗存的别样风情……而这一切,都与“南海Ⅰ号”沉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使观众对这些消逝的历史能有直观的了解,负责视效的导演刘华率领团队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将考古学与三维数字技术相融合,对宋代泉州城用数字三维特效的手法进行了复原,展现了古城的繁荣景象;通过实拍再现与三维动画特效合成,逼真再现了宋代福船建造的场景,对宋代的福船也进行了复原和演示。而漫山遍野薪火不息的宋代烧窑景况,也借助特效技术呈现于片中。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曙光说:“《南海Ⅰ号》还应有续集,因为它的整体保护和发掘还在进行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发现值得一看。”正应了该片海报上的广告词“海难是写了一半的剧本,让我们共同续写它的结局”。


(编辑:孙育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