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什么 看什么 怎么看——第二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侧记

时间:2011年12月0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成

第二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在京召开。电影导演金依萌、知名学者戴锦华、奇艺网内容总监高瑾等人,分别就华语电影的类型创作、华语电影未来的前进方向、新媒体语境下华语电...

  日前,第二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在京召开。电影导演金依萌、知名学者戴锦华、奇艺网内容总监高瑾等人,分别就华语电影的类型创作、华语电影未来的前进方向、新媒体语境下华语电影的观看方式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商业片需要导演有个性

  金依萌:类型片就是商业片,但别以为商业片容易拍。如果在一个轻松、容易让大家接受的基础上让别人体会到深度,是最好的。商业片首先要考虑到大众需要。把大众需要搞清楚,是需要科学计算的。电影对于导演来说就是讲故事,如果给十个人讲一个故事,十个人全部都听懂了,在我期待他笑的时候他笑了,期待他哭的时候他哭了,我就成功了。这是需要技术、磨练、科学性的。导演要学会怎么样开始,用什么样的语气去叙述什么样的事情。

  此外,商业片不代表导演没有艺术个性。很多让观众记一辈子的商业片电影,成功的原因,就在于里面融入了导演的个人风格。在知道技术含量的重要性后,知道怎样简单盖一个房子之后,就应加入自己的风格。观众培养到一定阶段以后看电影,就不只是看电影了,他们还会要求去看心仪导演的电影。导演要建立品牌的概念,比如昆汀的电影,观众知道想在其中看到什么。这是更高级别的商业电影,导演把个人的风格融在里面,同时加上很强的技术手段,没有技术,等于拒绝跟别人沟通。

三部电影标明三种方向

  戴锦华:从去年末到今年末,有三部影片成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这三部影片是否提示了我们一种新的可能,一种新的出路,一种中国电影自我反省或者自我寻找方向、自我定位的小小的标识?

  去年的票房之最是《让子弹飞》,它不仅仅是关于谋取权位的古典叙事和结局,而是有着独特的价值诉求。而今年的热点《钢的琴》和《失恋33天》,是在所谓的好莱坞大片夹击之下热起来的。这三部电影给中国电影指示了另类的生机和标本,《钢的琴》给我们的提示是以中国电影触摸中国的社会各个阶层极端丰满、极端深刻的历史经历和个人生命经验。我看好《钢的琴》是在于它是一部有着电影语言艺术形式探索的电影,对所有形式的探索和尝试,没有流于欧洲国际艺术电影节所规范的形式常识或者形式表达的刻意;《让子弹飞》同样是亲和观众的,是倡导另类不同价值标准的电影;《失恋33天》短平快、轻盈精美、非常准确地面对大多数观众群,关乎他们真切的生命体验,同时这种生命体验又赋予一种白日梦形态。这三枝花朵标明着中国电影的前进方向。

新媒体为电影更好地服务

  高瑾: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网友的收视习惯中,他们最关心的首先是华语类别的电影,其次是亚洲电影,然后是国外电影,国外电影中有中国演员参演的电影,其关注度也很高。

  今天,新媒体发展越来越迅猛,它能为华语电影做的也不限于数据统计和播出平台。在电影策划阶段,甚至到后续的营销阶段新媒体都可以介入。因为,我们知道观众更感兴趣的是什么样的产品,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因此未来电影在做发行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地区观众的喜好,做不同地区的宣传推广,甚至商业方面的合作。

  当然新媒体的一些新技术也会使得电影的商业价值增大。比如《非诚勿扰2》,当中有一个珠宝品牌的植入,如果在影院看电影的话,观众只能知道这个珠宝有可能是赞助广告。然而,新媒体的新技术却能够做更多增值服务,如果网友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该珠宝的信息链接,网页则会跳转到珠宝售卖的页面。因此,新媒体无论是在策划阶段,还是制作阶段,甚至未来的营销阶段,都能够给华语电影带来很大的增值空间。


(编辑:孙育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