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文化与品味——观“高庆春书法篆刻工作室”书法篆刻展

时间:2011年12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建春

王国维人间词话 高庆春

  高庆春书法艺术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清澈儒雅的文人气。其兼具传统现代气息的书法篆刻作品深受世人喜爱,并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首届来自大疆南北的22名高庆春书法篆刻工作室学员,从“80后”到年近古稀者即是佐证。辛卯岁末,工作室师生书法篆刻展在首都图书馆展出,期待引起书坛的广泛关注。

  高庆春十分注重书法文化、品味的培养,把中国传统国学、哲学、人文思想作为书法教育和支撑其创作的思想根基,因而在教学中彰显出一种别样的亲和力、同化力,这种亲和力、同化力是由书法的文化、品味铺垫、凝聚起来的;学员表现出一种良好的应变力和适应力,而这种应变力和适应力是南北文化碰撞、交融后形成的。观摩高庆春书法篆刻工作室书法作品展后,更使我坚信文化品味和思想内涵对书法有多么重要。这种书法的文化品味集中体现在他“研习经典、把握规律、用对方法、找准定位”的“十六字”教学理念中。

  研习经典 对于古人的法帖学习要取其内在的精神,遗其表面的形似,唯有如此,方可吸取传统的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的精髓化而为之。临摹经典对书法学习固然重要,但高明的艺术家并不拘泥于临摹,而是在研习古人的基础上注重创造性。工作室能够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强调学员在“研习经典”上下功夫、动脑筋,而导师的职责则是“指点迷津”,使学员掌握学习要领。这既是工作室导师对书法艺术探究的严谨态度,也是对学员的高度负责。

  把握规律 书法的表现力、视觉的丰富性有其内在规律,从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上讲,书法蕴涵着“阴阳之道”。书法在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艺术规律,而这些规律即是学书核心,这正是学员渴望了解的。比如技法问题,强调精准的训练;临帖强化抓住特点,整体把握。一个本质问题:即师法某碑某帖某师,究竟要学什么?我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找到了答案。他重点引导大家透过物质的字帖或作品,透过具体的点画、章法、结体去感知一种精神、一种审美、一种思维方式。从作品看,这些学员除了从经典碑帖中汲取营养外,也注意提炼出在书法中不同的表现方法,使创作理性自觉合理地进行。

  用对方法 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一个书法家不是从“临摹—创作—再临摹—再创作”这样循环反复的过程中艰难地走过来的。书法有法,用对方法,事半功倍。临摹重在技术训练,掌握古人书法作品中的技法规律;创作重在艺术体悟,领略古人书法作品中的艺术韵味。在此基础上,“字外功”是书家走得更好更远的文化和精神支柱。上述思想也是高庆春工作室教学贯穿的主要思想方法。因而,在当下物欲横流、人心浮躁、追名逐利的环境下,沉下身子,静心修炼,追求书法艺术真谛,自然能够成功。

  找准定位 经典碑帖浩如烟海,即使穷尽一生也难以学完,关键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取舍,学古而不失自我,既发现自我再充实完善。高庆春倡导学员要遗貌取神地参悟古法,强调内心感悟的外师造化,并穷其一生地追求学问修养,锤炼笔墨语言而自创新格。林散之76岁后成名、黄宾虹80岁后成名,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但从他们的经历可以看出,凡成大家者都对前代艺术家心怀敬畏和尊重,善于吸取传统的精华,剔除其糟粕,领悟传统的精神要义。

  像高庆春这样一批中青年书法家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保持自己的创作实力的同时,做一些薪火相传、传道授业的事情,这可以说是时代赋予这一代人的使命。从他们的作品看,整体水平较为整齐,种类和风格也丰富。虽然年龄不同,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热忱是一致的。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有如此大的提升,既倾注了导师们的心血,更是学员们用心学习的必然结果,真正是教学相长,可喜可贺。他们的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王普群、张雅森、赵廷山、李新元朴茂雄浑的简书味道的篆书,郑学军、贾徽典雅的小篆,黄涛潇洒稳健的草书,苏德永古典隽雅的行书,许彪、江智猛恣肆清丽的隶书,宋涛、韩东的篆刻等,都可圈可点。他们在导师高庆春等人的指导下,深入书法本体研究,探寻经典书风真谛,可以说他们是立足当代,根植传统,初现个性,是一个好的开端。


(编辑:孙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