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新媒体恋上了纪录片

时间:2011年12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雨檬

有导演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如同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以画面为音符、情感为旋律,不仅为后人记载下历史,更谱写出一个时代的声音,它本应登上万众瞩目的舞台,但由于传播渠道窄、受众少等原因,却一直站在角落。现在,纪录片也许会成为宠儿,因为——

 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迅速发展,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收视率困局。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新媒体让纪录片的产业链发生了改变和重构,在影响纪录片市场格局的同时,纪录片在视频网站上的商业模式也在摸索中前行。近日,由爱奇艺高清视频网站主办的“纪录·世界”纪录片论坛在京举行,包括台湾业内人士在内的多位纪录片行业的制作者、发行方、研究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制作符合网络时代受众特征的纪录片,以及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与营销模式。

 新媒体时代

  更多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

  对于纪录片而言,2011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从央视纪录频道和北京电视台纪实高清频道的开播,到中国首部纪录片蓝皮书的出版,到雅克·贝汉的纪录片《海洋》院线票房的热卖,再到纪录片《我的抗战》在网络上的热播,以及一系列纪录片论坛和纪录片节的举办,这一切都预示着纪录片的春天来了。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国纪录片开始走向世界。“中国的纪录片是大有可为的,尤其这几年纪录片的制作量、播出量都在增加。近几年中影、新影、科影制作出来的《故宫》《大国崛起》《郑和下西洋》等很多好纪录片都行销到国际,而且由国际海外媒体播出。”中国电影节目总公司节目代理部副总经理程春丽说道。

  从播出方的回馈看,纪录片受众与需求在不断增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表示:“在过去一年中,纪录片确实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央视纪录频道的播出情况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从最早每天的观众人群不到2000万发展到现在的6000万左右。还有一个现象,想做纪录片投资的人越来越多,或者说纪录片市场在急剧扩大,通过市场释放出的信号可以感觉到需求平台越来越多。”

  台湾纪录片导演、Cnex纪录片工作室制作总监张钊维最近参加了一个欧洲和亚洲的纪录片提案会,在20个国际提案中,有3个纪录片提案是和新媒体有关的,“纪录片可以和网络进行战略性合作,对于制作纪录片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景。相信纪录片跟新媒体之间可能产生的关系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可以开拓,比如通过网络举办网络影展,跟网友更多地互动”。

 新媒体时代

  制作什么样的纪录片

  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调查,中国在线视频的用户当中,使用在线视频的时间已经是看电视时间的两倍,也有视频用户表示他们未来可能不会选择看电视,不可否认互联网和新媒体将越来越会成为大众接触信息的重要通道。“互联网这个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其实更适合那些需要寻找受众的内容。电视上一次性的播出很难让内容找到特定观众,因为不能保证他们此时此刻正在电视机前,点对点传播恰恰为那些受众规模不那么大的内容更加准确地找到使用者和热爱者。所以,互联网介入纪录片的传输会放大纪录片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尹鸿说。

  不受播出时间、地点以及播放数量等条件的限制,准确地定位内容是网络受众所期待的观看效果,相比电视、电影,网络受众对新媒体这种传播方式的要求其实是更为苛刻的,日益增加的网络受众的偏好很可能会影响到纪录片今后的发展样态,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制作符合网络受众特征的纪录片是一个焦点话题。

  在不久的将来,网络会让现有的纪录片制作格局发生改变,也将逐渐调整未来纪录片的样态,更加适合网络受众观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说:“将来出现的纪录片不再是我们制作好搁在网上播出,而是在制作的时候就考虑到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受众观看纪录片时无时间、地点限制,这种观看随意性可以使纪录片本身变得更加轻盈、在体量上更加短小。”与一般的故事片、娱乐片不同,纪录片天生就肩负着某种使命,但是在与新媒体的合作中,纪录片可以尝试着放下肩上的重担。纪录片《我的抗战》总导演曾海若认为,纪录片身上有些东西可以卸下来,就是不用给纪录片过多的责任感,纪录片的功能性更需要被强调,我们可以在纪录片里告诉那些喜欢历史的人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情节,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历史视角。此外,网络上相对年轻的观众较多,纪录片应该提供更多的外在形式感的东西去吸引年轻人。

  每一个热爱看纪录片的人都有很强的思辨性,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针对此特点,纪录片《汽车百年》的执行总导演陈怡希望,今后的纪录片制作可以更多地考虑到纪录片制作方与观众的沟通性,在这个讲究传播效率的时代,于知识的储备与提炼中更多地表达自我的观点,而不仅是单纯地记录,有时候纪录片的导演更需要是一个“很有思辨性的社会学者”,才能更符合新媒体网络时代的需求。

 大多数人傻笑,少数人思考

  如何让更多的人看纪录片

  “看纪录片的人都是理性的,不会傻笑,会思考。”一句玩笑话并没有引来哄堂大笑,纪录片的小范围受众或许是纪录片发展中的一个根本问题,这不好笑。面对泱泱网络大军,如何让更多的人看纪录片思考,而不是看娱乐片傻笑,是新媒体背景下的纪录片营销需要突破的困局。

  爱奇艺网站销售部运营总监葛承志认为,纪录片的评估应该重质量而非数量,品质才是营销的关键。新媒体时代应该抓住消费者想要什么,才有可能诞生点击率高的片子。探索频道亚洲区副总裁张方表示,新媒体为纪录片这样的窄众内容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一方面通过收费机制的形成,网络在将来对于纪录片业务的成熟发展的功效甚至可能会超越传统的电视;另一方面,基于网络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无疑是便利的,其呈现品质也毫不逊色。问题是新媒体能不能为内容找到一个良好的营销模式,比如,让用户在可接受范围内付费订阅,同时吸引更多的广告主,针对不同类型的纪录片观众做专业的广告。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可以更精准地绑定渠道与用户,这一点令纪录片的制作方和发行方感到欣喜。《我的抗战》总制片人胡小路在总结网络热播的经验时说:“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广阔的播出空间,持续推广的时间也比较长,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让我们知道观众在哪里,掌握精准的受众,我们就可以为喜欢我们的观众制作片子,从而绑定适合的渠道和客户。”曾经,与视频网站的合作为纪录片《台北故宫》带来了丰厚的点击率,发行方良友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秋丽说起新媒体与纪录片营销也颇为乐观,她认为网络受众就看他们想看的东西,新媒体加盟运营可以把一部纪录片变成从创作到播出的事件性营销,这对于纪录片的推广和参与其中的制作方或者是有意合作的朋友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良友纪录片的成交签约额中有近1/3的贡献来源于新媒体,这是一股非常强劲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渠道。在新媒体时代,未来传播方式很可能都是新媒体主导的方式,纪录片前景会很美。”她说。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