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吴碧霞表示—— 文化“走进去”还需“混搭”

时间:2012年03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云 菲

  近年来,文化“走出去”一词叫得颇为响亮。无论国家相关部门、文艺界还是文化企业,在这方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令很多有才华的中国艺术家和优秀的中国文艺作品走出国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过,这其中也不乏遭受到影响力有限、效果不理想的境遇。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了,但真正“走进去”了吗?有多年留学经历和丰富海外演出经验的吴碧霞给出的答案是:文化“走进去”还需“混搭”。

  通过市场运作或是官方支持,当前,舞剧、歌剧、杂技、魔术等各艺术门类的中国作品随着越来越多的机会被国外观众知晓,尤其是音乐界一些大腕乃至新秀都纷纷登上了世界极具号召力的国际舞台,为中国艺术家塑造了非常积极正面的形象,博得了国内、国外两个满堂彩。但在频繁演出中,业内人士也发现,一些民歌、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对于“老外”来说,接纳起来有时还不是很顺畅。另一方面,文化跨区域传播的成功案例,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类蕴含中国哲学思想和人文观念的题材,全部是贴着“美国电影大制作”的标签,却与中国人无关。究其原因,吴碧霞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文化机构和企业缺少现代先进文化理念和高水准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要把自己的好东西展示出去,甚至让别人能够理解其中的核心内涵,往往需要的是简单明了的美,这样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才会一目了然地看懂”。

  谈及刚刚开启全球巡演之旅的中国三大男高音,吴碧霞给予了肯定。她说,这是用通行艺术语言与世界舞台对话的一种尝试——借用“三大男高音”这个西方音乐概念和高难度专业技巧的西方音乐作品,再让西方观众在演出中来倾听中国歌曲,感觉就不一样了。吴碧霞告诉记者,她自己在国外的演出也通常是“混搭”着进行,唱一首外国歌接下来是一首中国歌,或者是上半场主打外国经典作品、下半场演绎中国优秀曲目,“这样效果很好,即使他们听不懂中文,但经过熟悉的外国作品的铺垫,打破了最初的隔膜,在此基础上静下心来欣赏中国作品也就并非难事了”。

  你经意或不经意,文化的差异就在那里。因此,想要让外国人了解进而喜欢上中国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要拿他们的东西说事。“我在留学时曾有意识地了解外国公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中国的印象较为简单,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相当肤浅,对于中国文艺作品欣赏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有鉴于此,吴碧霞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有了艺术的“混搭”,还要有运作的“混搭”。这就迫切要求在这一领域展开艺术产业经营,“作为我们艺术家来讲,往往只能投身于艺术创作本身,一般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研究文化的传播问题”,她认为,既对文化艺术本体有深刻理解,又能把握国际视野经济动向,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才,是目前中国文化项目拓展海外市场的关键所在。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