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资源

时间:2012年05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何瑞涓

  革命时期风云诡谲,一所隐蔽的红军医院突然被白军围剿,几乎全军覆没。谁是内鬼?怀着不同信仰的洋牧师、民间神医、国民党留洋军医,他们是否会留下来为红军伤员疗伤治病?阴云笼罩,医院里每个人都经历着生死考验。这是张品成长篇小说《红药》中的情节。5月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张品成长篇小说《红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及数十位知名文学评论家出席发表了意见。

  对于近些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再次掀起的新浪潮,中国作协原创研部主任胡平认为,过去的红色写作中,阶级性和人性具有相当大的矛盾,内容上基本是阶级斗争的模式。《红药》的写作较过去有新的进展,注重关注发掘人性的内涵,体现出一种现代意识的观照,三位医生的角色本应是红军的对立面,是阶级斗争的对象,但是医院将他们包容下来,他们也被红军对老百姓、对俘虏的态度所感动,从而在侧面以更有说服力的方式体现出红军的人性美。

  把革命历史题材还原为人性的写作,在《民族文学》主编叶梅看来,这种对革命历程的诠释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红军能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共产党能够从白手起家直到建立新中国,成为我们这个国家的执政党,是如何做到的?叶梅指出,因为我们从来把人放在第一位,因此才凝聚了不同宗教、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人,作品所揭示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执政党的艰难过程中,其秉承的革命的宗旨是为了人。

  “红色题材在大众文化视野中绚烂的壮阔的复兴,有力地表明我们的革命历史绝不仅仅是历史,它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活着的精神资源。”陈建功强调,当我们那样的想象历史时,我们就能够看得出来我们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和缺乏一些东西,历史也映照出我们现在的境遇。他指出,近些年经历了《亮剑》《潜伏》及各种谍战剧,《红药》的出现也证明了革命历史题材写作具有广阔的可能性。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介绍,张品成执著地进行了数十年的红色写作,起初开始写时正是红色题材很不被看好的时期,但为了文学理想他一直坚持下来。为了写作,他长期在红色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获取一手资料,反思历史,有独到的发现和构思。张品成也表示:“我只想写我想写的故事,写这些人,进行平民化、边缘化写作,坚守我自己,保证我的文字的专业性。”《红药》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经过两次修订,四次重印。在2011年全国书市及2012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和江西省青少年教育读书活动中,《红药》都被列为重点推介书目,作为主旋律作品,使广大读者对反围剿至长征前后的一段历史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