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逻辑的“荒诞”——《黄金大劫案》观后

时间:2012年05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许波

从以往的作品来看,宁浩的电影以故事取胜。虽然故事看似荒诞,但有内在的逻辑,因而即使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也不会让观众觉得虚假。无论是为偷盗“石头”而进行的...

  从以往的作品来看,宁浩的电影以故事取胜。虽然故事看似荒诞,但有内在的逻辑,因而即使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也不会让观众觉得虚假。无论是为偷盗“石头”而进行的精心策划,还是为保护“石头”而想方设法的“设计”;也无论是赛车手的离奇经历,还是黑帮、窃贼、警察等的阴差阳错,所有这些都在一个巧妙编排的故事中,而这故事则圆熟剔透合情合理。原以为《黄金大劫案》也能够为观众“讲述”一个精心策划巧妙编排而又合情合理的离奇故事,但不幸的是《黄金大劫案》的故事有些经不起推敲。影片的背景是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时逢日本人入侵,国人备受欺辱,民不聊生。一个出身贫寒的小混混,与疯掉的父亲相依为命,偶然获得一个惊天劫案的重要信息。于是乎误打误撞,机缘巧合,成了革命党抗日行动中的重要一员,最终在一系列的胡编乱造的巧合之下,成为了抗日民族英雄。影片无论内容发展还是人物性格均无法以正常的逻辑解读。主人公混混小东北获得黄金线索就很牵强,其后参加革命党劫取黄金的行动更不可信。相较之下,革命党人用电影道具就将一卡车押运鬼子干掉,劫得八吨黄金,更不可信。

  由于《疯狂的石头》,观众记住了道哥、黑皮,也记住了保卫科长包世宏。甚至连徐峥扮演的只出场几次的冯董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执著得近乎一根筋的赛车手耿浩的性格和形象,也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记忆中。可以说,宁浩前两部影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丰满。而在《黄金大劫案》中,却没有一个人物形象能够使观众记住。无论是油嘴滑舌的街边混混小东北,还是革命党人“明星”、“导演”,以及神父、日军大佐、疯癫父亲,所有这些人物似乎都只是一个符号、载体,演绎着台词、故事而已,而完全没有符合自己身份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特色。人物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创作中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塑造性格鲜明的厚重的人物形象是电影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在影片《黄金大劫案》中,几乎就没有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他们没有性格、没有真实情感、没有内心和精神。

  幽默是宁浩影片的一大特色,观众在他的两部“疯狂”中已经领教过了。在《黄金大劫案》中宁浩似乎仍然想延续这一特色,但纵观全片除了小东北假扮耶稣的桥段还算幽默外,其它部分乏善可陈,观众看到的更多是东北方言的耍贫嘴。影片《黄金大劫案》的结构和节奏都是混乱的。影片前六七十分钟节奏较快,而后的三十分钟左右则拖沓混乱,与前面的节奏完全不符。在结构上,影片前半部分虽然故事内容虚假,但还有迹可循,如果将影片的长度设定在八十分钟左右,相信一定会比现在的好很多。但不知为什么,一定要将一部七八十分钟的影片抻长到一百多分钟,破坏了影片的整体结构。《黄金大劫案》最大的亮点在影片结尾的近四分钟。伴着悠扬而苍凉的古琴,崔健以他特有的略带沙哑但却苍劲的嗓音演唱着影片的片尾曲。与之相配的是与影片全无关联的典雅而极富意境的画面。那近四分钟的画面,绝对是一段出色的MV。


(编辑:孙育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