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雄起《赛德克·巴莱》

时间:2012年05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赛德克·巴莱》是台湾导演魏德圣筹备了12年的心血之作。该片以“雾社事件”为蓝本,讲述赛德克族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无论是制作规模、制作水平和艺术水准都是华语电影中的翘楚。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该片在大陆上映的前两周有些“水土不服”,上座率举步维艰。继而,看过影片的影评人和观众奔走相告、微博捧场,万达院线挺身而出,增加排片场次,努力使得一部有抱负、有诉求的影片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本文对《赛德克·巴莱》上映后的遭遇进行深度剖析,以期让更多国产优秀影片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各方的支持。

  [专家分析]

“野蛮骄傲”与“现代文明”的纠结——就少数民族电影话题对话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

□ 张悦

  《赛德克·巴莱》在台湾上映时在原住民的大众层面上得到广泛认可,也让大陆的观众通过电影首次了解台湾宝岛的赛德克族群的精神。去年台湾首映时,原住民纷纷穿上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到电影院捧场,不同的文化色彩如彩虹般交汇,有部落里的老人家看到影片时“笑着流泪”。对于《赛德克·巴莱》,在酣畅淋漓的史诗故事讲述之外,在对于生命、身份、尊严、信仰之间的挣扎追问之外,还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在书写少数民族历史的着力与深凿。因为自身是少数民族的原因,饶曙光(土家族)一直关注和追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其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对于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做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和评述,《赛德克·巴莱》作为“原住民史诗”对于少数民族电影是否有一些启示?

  记者:《赛德克·巴莱》在大陆影院放映的是153分钟的版本,在台湾放映的完整版分上、下集,时长达四个半小时。其实连导演魏德圣也说,这次大陆公映的版本,并非无意义的删减版,而是从艺术和观感上更加接近商业片规律的一次主动行为。您看的是哪一个版本?

  饶曙光:我看的是四个半小时的那版。应该说大陆精缩版总体来讲更加情节紧凑、节奏也更加明快,删掉了一些线索和枝蔓,保留了主干,也使整个故事更具冲击力。完整版里有更多描述赛德克族生活和美学的部分,比如“彩虹桥”到底是什么,还有对图腾、歌谣的更充足的展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戏”部分,文化性解读比较多一些。但是不得不说大陆精缩版确实更适合影院观看。虽然在历史上赛德克原住民大规模的反抗日本人在1915年就停止了,但是1930年还是发生了“雾社事件”。因不满日本总督府的理藩政策,长期对族群文化的压迫和自然资源的掠夺,以马赫坡社为首的六个部落联合出草抗日,借运动之机杀死134名日本人,但遭到日方及亲日部落道泽群的反扑,最后赛德克族人牺牲近千,参与起事的部落几近灭族。史称“雾社事件”。影片其实从中反映出的不仅仅是简单“抗日”,还包含了民族信仰、文化冲突等多层面的矛盾与纠结。观众在看的时候,也同样能深入感受到这种纠结。

  记者:台湾电影最近看到比较多的都是“小清新”,当年有侯孝贤讲述“二二八”事件的《悲情城市》,这次又有重提“雾社事件”的《赛德克·巴莱》,历史上参与“雾社事件”的人物繁多,但是这部片史料到戏剧的转换十分出色,虚实相照、通俗易懂、高潮跌宕。让我们对史诗片燃起新的希望。

  饶曙光:从内容上来讲,《赛德克·巴莱》讲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抗争外来侵略为自身自由付出惨痛代价的经历。有人说它是中国版的《勇敢的心》。其实这部片表现的不单是反对邪恶不义、拯救弱者的英雄,也不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简单解读,把那些在英雄片里我们惯常看到的“神话”的部分消解掉了。很多英雄电影都是为了生存的自由而战,但《赛德克·巴莱》是为了死后的灵魂而战,它的向死而生的“生命观”很奇特,比如男人以及未成年的男孩会为必败的战斗而付出生命,妇孺则在后方纷纷自尽,这应该说也挑战了现代人的既有观念。在这里,是历史,是民族矛盾,更是文明冲突。

  记者:您说到文明冲突,其实转过身来看看我们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我看到有影迷在网络上写到“为什么我们的少数民族电影,除了‘载歌载舞’以外,很少展示灵魂里‘野蛮的骄傲’这个层面的故事”?

  饶曙光:我想说对于文化艺术的认知需要更多元的视角,心态应该尽量放平和。其实少数民族电影也在随着生活的发展变化而更加多元,但是人性的本体意义,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已不仅仅是深山老林中的奇观展示,而是更加包容,更加复杂而深入。我一直强调,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方面还需要坚持往本民族的历史和民族传统里去挖掘深入骨髓与血脉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面对当下,寻找更丰富的变化,在动态变化中产生创造力和新的活力。其实现在不少年轻导演都会自觉地在影片中去阐释因为生态改变之后少数民族族群在现代文明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和纠结,这就是在动态变化中产生的创造力。


(编辑:孙育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