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音乐节:现代与传统的交汇

时间:2012年05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傅显舟

  第十届北京现代音乐节近日在京举办,这项历时10年的音乐节已逐渐在音乐界引起关注,笔者聆听了由吕嘉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奏的开幕式音乐会,从其曲目安排上可见音乐节的国际视野。

  开场作品是华裔美籍作曲家陈怡的《蓝蓝的天》。大锣一敲、大管吹响,音响空旷辽远,双簧管飘出的旋律,兼有西亚、中亚的风格,与听众烂熟的西藏音调,却没有多少联系。按作者说法,是深受藏族民间乐器雄呤音调与音色的感染而作,作者想用管弦乐色彩表达极目蓝天与宁静的心境。从大提琴缓缓流出的音调,多少能感觉到高原的辽阔宽广。

  接下来的作品是陈怡的学生、泰国作曲家庞那荣的作品《希望之光》。只听铿锵一声乐队全奏,鼓声一片,铜管嘶鸣、张力十足。作品气韵生动、涨落有致,铜管写作尤其漂亮,有对比、有张力,出色彩、出效果。相对而言,弦乐写作弱了一些。这是一首技法与意境都很现代的作品,写作绝不生硬。

  上半场压轴的是德国作曲家恩玖·史莱特的《时间的边缘》,意境深远开阔,音乐气息宽长。作品技法古典、写作成熟、观念现代,让人联想到好莱坞科幻大片的那些星空镜头。一看节目单介绍,果然了得,这位62岁的德国作曲家作品已超过1000首,其中有大量的影视大片配乐。

  下半场第一首作品是中国青年作曲家邹航的作品《北京色彩》,顾名思义,嘹亮的铜管合奏后木管飘出的旋律,是京剧音调的动机,主题展开,时而舒缓、时而急促,音乐传统且音响有起有落,手法简单且不乏趣味,听来轻松愉悦。

  音乐会压轴作品是美国作曲家罗伯特·比瑟的《钢琴协奏曲》,由克里斯托弗·麦基根演奏。黑管吹出安静的音调,钢琴快起,又缓慢下行,音乐主题有东方风格。这首协奏曲第二乐章缓慢抒情,弦乐、钢琴很温柔。第三乐章琴声急促,和弦敲击有打击乐效果,弦乐满弓、管乐长鸣,一派东西音响融会贯通的效果。乐队与钢琴写作与演奏都十分尽兴。

  通观音乐会五首作品,有的现代、有的传统。恩玖·史莱特的《时间的边缘》、罗伯特·比瑟的《钢琴协奏曲》,写法与音响,听来很古典、很传统。两位西方作曲家的兼顾古典音乐平衡、对称、和谐、明朗的审美取向,以传统技法为主抒情写意,表达现代人的观念与情感,顾及多数人的音乐审美习惯,可算为现代音乐节中的传统作品。而庞那荣的作品《希望之光》,可算现代作品。从技法现代、音响现代、观念现代三个角度去考察,作品生龙活虎、张力十足、充满才气,令人耳目一新,铜管写作尤其精彩。不足之处是弦乐声部写作较弱,几乎听不出效果,让人怀疑作曲家是在写铜管乐而不是写作管弦乐队作品。陈怡的《蓝蓝的天》中木管部分稍显细碎,结尾也有些突兀,让人感觉作品还没有写完。相对而言,两位西方作曲家年长且乐队经验丰富,铜管、木管、弦乐声部写作平衡,乐队性能整体的把握与发挥娴熟到位,显示出西方人把握自己传统乐队的天赋与能力。

  北京现代音乐节举办已有10届,让北京听众立足北京,放眼世界,对国内外现代音乐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现代音乐从技法、音响到观念,与传统音乐有割不断的联系。站在普通观众的立场,听现代人写的音乐,不用管他写作现代还是传统,好听就行!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