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怎样才能永远是电视——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生存探析

时间:2012年07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杨雪团

挑战:来自新媒体的冲击

  自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建成世界第一座电视台以来,电视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介陪伴人类度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在80多年的历史中,随着技术的进步,电视几经蜕变,从一开始的黑白影像到现在的全高清数字电视,从之前的被迫直播到录播到现在的常态化直播,电视见证了历史,也深深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当我们还沉醉在电视媒体给我们带来的全新媒介体验的时候,新媒体,却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在最短的时间里捕获了最大多数的受众,一直处在传播链条最高端的电视媒体一下子乱了阵脚,众多专家学者纷纷站出来献计献策,倾尽全力对电视媒体的辉煌做着最后的挣扎。

  来源于慧聪广电网的信息,截至201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网民数量已经增加到2.84亿人,其中超过4000万人为“网络视频独占群体”,他们只使用网络视频而不收看传统电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正在悄然改变。

  与新媒体短时间内取得的辉煌成就相比,电视的发展越发显得举步维艰,甚至一度成为受众茶余饭后的调侃对象。来源于《新周刊》等杂志的《关于电视进化论的二十二条》这样评价电视:在电视进化论中,第一次是沙发上长土豆;第二次是遥控器掌握一切;第三次是只有节目没有台;第四次是越草根越大声;第五次是没有电视只有剧;第六次是直播真播;第七次就是现在:电视是用来听的。

  尽管此类言论有些偏激,不是站在一个非常科学的角度来评价电视,但是其间流露出的对电视的失望情绪已经不言而喻。时间倒退20年,一部在今天看来过于简单粗陋的电视剧《渴望》,曾让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在一个相同的时间纷纷选择走向电视,创造了一个迄今为止难以逾越的收视奇迹。时间只是过去了20年,电视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似乎已经开始成为广播的替代品。未来的电视应该如何发展?我们可以从《周易·系辞下》的论述中找寻到灵感:即“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今天新媒体大环境带来的冲击之下,电视要发展,就要适应新媒体的竞争环境,找寻自己的不足,学习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以及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不断改良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

差异:在对比中汲取力量

  比尔·盖茨曾在《未来之路》中这样描述未来新媒体所能提供的超媒体信息服务:“假设你正在观看新闻,你看到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与英国首相走在一起,你想知道她是谁。你用电视的遥控器指着这个人,这个动作就会带给你关于她的小传,还有最近出现过的她的其他新闻报道名单。”从盖茨先生所描绘的这个情形来看,未来的电视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传播个体,而完完全全成为网络媒体的电视版,按照此类主流观点的推测,媒介融合将是大势所趋,未来将不会再有报纸、广播以及电视等独立的传播个体,一个我们姑且称之为X的东西,将会取代所有这些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功能,电视,将不复存在。

  作为为最大多数的受众服务的传播媒介,接下来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显然应该是受众最有发言权。新媒体的优势有很多,比如信息丰富、比如获取直接、比如享受自由,但是所有这些特点归纳起来,新媒体只有在一个方面有优势,即媒介的接近性层面。只需要有这么一个X的东西,我们就可以享受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等你所能想到的一切媒介给我们提供的服务,但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并没有自己可以与其他媒体区别开来的生命基因,所谓的新媒体,其实就是报纸+广播+电视的综合体。

  在来自于新媒体的信息无处不在的今天,电视要继续做强做大,其实不应该走一条模仿和跟风的道路,不是将自己做得越来越像电脑,而是充分发挥自身的视觉优势,承担起用影像来传播信息,用影像来传承文明,用影像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以最纯粹的语言,体现作为一种独立媒体的最大传播价值。

  对于电视所有的这些怀疑和争议之所以存在,在于没有对影像这个客观存在的对象进行客观的分析和了解,也在于目前国内的电视媒体,事实上并没有完全承担起用影像来进行信息传播,用影像来完成叙事的功能。

出路:用影像完成使命

  在摄影技术发明后不久,当人们第一次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见到“活动的影像”的时候,其动态的信息展示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而当技术发展到今天,电视本应该承担起更多依靠画面来传达信息的功能的时候,却被观众调侃为“广播的替代品”,这其实是对电视本体的一种背叛,也是新媒体时代电视丧失自我的明显表征。

  观看国内的电视作品,确实有只需听不需看的感觉。比如从去年开始就一直火爆至今的交友类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如果将其整体搬至收音机上收听,似乎除了对男女嘉宾真实模样的缺失留有遗憾之外,并不存在多少对该节目所传达信息的接收障碍。海派清口的创始人周立波的《壹周立波秀》,画面语言在其间传达的信息近乎于零,几乎完全可以说是广播节目的电视版。此外,所有依靠画面来铺陈解说的新闻节目以及完全靠声音来传达信息的访谈类节目,不管是静态的图像还是动态的影像,在此传达的信息量都无限地接近于零。如果只听声音不看画面不能对你接受信息造成障碍,那么说明画面语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即电视在外表还是电视的时候,其实质已经在画面语言的习惯性失语中渐行渐远。

  如何用画面语言来传达信息,如何通过影像来完成叙事,国内学者对此问题并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美国学者Fred Shook等人所著的一本名为Television Field Production and Reporting(《电视现场制作和报道》)中的一个观点倒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作者认为,所谓的影像叙事,即“让观众一起经历这个过程”。所以,抛开语言、音乐音响等声音元素,电视要用影像来独立完成信息传达的功能,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镜头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过程性的展示,用影像的动态性来还原真实的生活状态,用可视性对复杂的信息进行电视化的呈现,用符号性来感知影像背后深沉的情感表达,通过丰富的画面语言,让观众获得可体验的视觉效果,在这中间,事件的过程性以及可体验性将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元素。

结语:做最纯粹的电视

  尽管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所有新媒体真正改变的,只是受众选择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和习惯,而对信息的获取以及传递,每种媒体都有每种媒体不为其他媒体替代的方式。电视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存住纯粹的自己,用影像来说话,将影像传递信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中国的电视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其间也创造了不少辉煌,但到目前为止,对影像语言的使用和把握,显然还处在比较低级的水平。而在商品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许多的电视节目都心甘情愿地成为了收视率的牺牲品,靠宣传、找噱头,在不断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愚弄了自己,专业素养的丧失将会使自己在平民记者的崛起中失去优势,而最终在媒介的融合中为他人做嫁衣裳,成为强势媒体中的一个失去电视独立性的元素。

  当然,对于影像语言的精益求精,需要时间的打磨,更需要经济的支撑。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新闻节目中,追求影像展开过程的精致展示势必会牺牲事件的时效性。笔者认为,任何一种媒介或事物都如硬币的正反面,在没办法尽善尽美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才是最聪明的做法。而中国电视的生存和发展,显然不能仅仅只靠相关的工作人员,体制上的创新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不应该成为电视媒体健康发展的掣肘,更不应该在压力面前随波逐流,回归影像本身,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那么电视,才会永远都是电视。


(编辑:晓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