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门前柳色新——王林森的山水画气象

时间:2012年07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陈履生

井冈云瀑 王林森

  中国绘画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的是业之余的雅兴,尤其是在文人画形成绘画主流之后,文人素养支撑着绘画的发展。尽管鲁迅批评文人画为“两点是眼,不知是鹰是燕”,可是,文人画将神韵提高到了超越造型的高度,中国绘画的独特性也就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显现出了它的独特价值。基于这样的认知来看王林森的画,就如同今天看八大山人纪念馆门前的柳色,绿在旧时处,年年绿不同。

  江西有着充沛的山水画资源,可是,当代江西相对少有山水画名家,其原因恐怕是一些当地的山水画家在绘画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缺少自信,或者说不具有发现江西山水之美的慧眼。王林森的聪明之处则是表现在对江西山水资源的发现和利用之上。无疑,这是源于他对家乡山水的情感,而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往往能够跨越技术的障碍,表现出像肺腑之言那样的真诚。审美上的真诚是动人的基础,王林森作品中那些能够引人感叹的是在其他山水画中很少见到的景象和气韵,它的生动感人是生活的清新,是规范之外的山外之山。

  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王林森的画题材丰富、涉猎广泛、阳刚大气、不拘一格。《八大门前柳色新》所画的是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前的春风新柳以及画家写生之景,好像是一幅自画像。王林森自题:“吾以为今人学画均须学八大。且关键是要学到其深藏在艺术作品背后重于妙悟、道法自然、重在神韵、不蹑前踪的哲学思想,这样方可得其艺术真谛,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倘如此,则何愁八大后继无人,亦可望人才辈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王林森学八大山人完全没有学习其笔墨的痕迹,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以独辟蹊径的努力走自己的道路。他画“礼赞胡杨”组画:《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不仅构图新颖、造型生动、用笔苍劲,将胡杨“三不”的天性刻画得形神兼备,而且能让人感受到胡杨树那种耐风、耐旱、耐寂寞和百折不挠的“精、气、神”,由此联想到八大山人那些别出心机的作品,思想上的暗合可见一斑。由此也能看到王林森在绘画上对于精神性的追求,表现在题材的选择和语言的表现上,用笔墨去连接主观世界与自然世界,用心灵去感悟大自然的魂魄情感,成为他的艺术特质之一。

  在王林森的山水画艺术中,对于云的关注和倾力表现显现了他的山水画特色,以及他在画云方面的擅长。王林森在处理山水与云的关系方面有着许多独到的想法,因此,他的山水总是云气弥漫,这已成为他绘画作品中一个可识别性特色。云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本来就具有气象万千、飘浮不定的特性,其吞吐自若、宏阔浩瀚、包容万物的特质,往往比山川、草木更能传递出变化莫测、内涵丰富的大美信息,所以,它是山水画中流动的血脉。其画《云呼山应》,几乎满幅皆云,所表达的正是矢志追求这种大美的强烈意愿。《山因云而弥高》《水因云而愈阔》《画因云而更韵》这三幅组画,更直接将云的价值以一种明白无误的表达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为了山之高、水之阔,王林森将云的表现提高到常人没有重视到的高度。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尽管烟云也是要表现的重要方面,可并不是刻意地表现,画云往往是通过留白以及审美的暗示来达到表现的目的,这种以虚写虚、以虚写实的画法在技法上一般都比较简单。而王林森画云,却试图用比较写实的方法,在画幅上一笔一笔地把虚无缥缈的云彩画实,画出结构和动势,使他的山水画出现一般山水画中所没有的自然景象。为此,他还总结了一套“画云二十四诀”,概而言之,就是“拖水带墨,写云见笔”。如《云漫井冈》和《庐山云瀑》分别画出了云彩的不同走势,一幅是随山峦起伏向上漫过,另一幅则是顺着山势凌空而下。像这类有着明显走势的云,其恢宏气势和氤氲气象,都表现了王林森在画云方面的努力。

  当代中国画坛阴柔之风与繁密之术盛行,传统中国画“写”的精神被商业化的利益所消减,像王林森这样的画家能够注重画的气势和视觉的张力,几乎是逆势而行。所以,他不仅表现了个人风格,也表现了对于画坛的看法。其近作《神乎龟峰》《通天岩》,用笔老辣、墨韵厚重,以融会贯通而形成艺术合力,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集合力量在画面中焕发出的神采。


(编辑:刘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