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像剧 雕像剧 偶像剧——评大型革命史诗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时间:2012年07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范咏戈

  大型革命史诗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以其题材恢弘、内容厚重、制作精美,成为央视为十八大献礼的“第一剧”可谓实至名归。它在多个方面创新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达到了新的思想和艺术高度。这种高度概括起来就是:它是一部群像剧,它是一部雕像剧,它是一部偶像剧。

  它是一部群像剧。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一批青年才俊怀着忧国忧民的意识去法国勤工俭学,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法国勤工俭学成为中国革命的“试验场”,培养和造就了中国革命先驱的群体,从而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中国共产党历史》对这样一段重要的史实是这样表述的:“旅法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多方面了解国际工人运动的状况和经验,利用欧洲的便利条件大量搜集、阅读和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在旅法的中国学生和劳工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旅法的共产党组织成为联系旅欧各国(法国、俄国、比利时等)革命者和进步学生的中心,并于1922年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旅欧支部。旅欧的党组织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干部,其中有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李立三、陈毅、向警予、李富春、王若飞、陈延年、蔡畅、聂荣臻、李维汉、邓小平等,他们后来成为党的杰出领导人。”和2004年出品的另一部优秀影片《我的法兰西岁月》不同的是,《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把剧的重点部分定在旅法革命先驱的群体上,并以此为创作契机完成由纪传体人物剧向革命史诗剧的转换。剧中不仅有世人熟悉的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邓小平等旅法革命先辈的生动形象,还有许多第一次在电视剧中被表现的革命先驱,像在中国建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贡献的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又比如和邓小平结伴来到法国的其他三人,以及耿照泉和刺杀驻法公使陈箓的李火镰,还有给了中国进步学生许多帮助的郑女士,这些都使得线索和记载并不多的历史以艺术的形态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一批群像当中,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邓小平的形象尤为丰满。蔡和森的无畏、赵世炎的敏行、周恩来的胸襟、邓小平的智慧……人物个性与他们此后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所做的贡献和人格魅力相互吻合。

  它是一部雕像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事件多、人物多,但是这部剧首先捋顺了人物的性格轨迹,让不同性格的人物在几个集中的事件(二·八运动、里昂大学事件、华工枪击案事件、世界反帝大会等)中走向历史表演的舞台,呈现出浮雕般的形象。从勤工俭学生到革命家的转变,他们的精神成长从一般的忧国忧民到明确要建党走苏俄道路夺取政权的转变历历可见。这部剧中可供人物塑造的史料不多,在既不违背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又不拘泥于原型,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的空间,准确地刻画了具有个人风采的众多早期革命先驱的形象。比如,邓小平四人刚到法国时遇到的第一件事就让他们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法国劳工巴斯克勒的下场,差一个月就把所有的养老金扣除;邓小平做工干了一个月还倒贴了一百多法郎。还有像蔡和森光着膀子,让人给他泼水的戏都很好地刻画出了他的性格;赵世炎躺在球场上给邓小平讲革命抱负、革命理想的场面,邓小平和他幺叔的冲突及和解的戏等等。剧作家们既怀着对于革命先辈敬畏之心,写出历史上的群像,同时又充分调动艺术虚构与艺术想象,让人物不至于成为理念的传声筒,塑造出了荧屏上的革命前辈,所下的功夫可谓“雕肝琢肾”。这部剧在台词上也下了功夫。像赵世炎在中国共产主义旅欧小组成立时说的那样:“无论它降临时是多么的默默无闻,世界终将认出它是主人。”这些都说明这部剧既尊重历史真实,又精雕细刻、艺术精湛。

  它是一部偶像剧。如果说历史教科书是记载下已经发生过的事件,那么历史剧则是对历史的当下解读,必须以对历史与现实双重尊重的态度才能写好历史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在这一点上所做的努力也是可圈可点的。它有几个成功的对接点,比如旅欧群体的忧国忧民意识。旅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们有不少人放弃了国内优越的生活,可以说是当时的“富二代”,却漂洋过海到法国求学打工,他们这样的行为对当代仍然如火如荼的“留学潮”也有所启示。再如他们对生活意义的追寻,赵世炎对勤工俭学的认识是“知识阶级与劳动阶级的最好结合”,邓小平和他的幺叔也在不断探讨来法国“到底是干什么来了”。他们没有赚到钱,他们也没有获得学位,但是他们追求到了真理,使他们由忧国忧民,由素朴的共产主义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的升华,由一般进步青年到共产党员的升华。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如同一群百年前的“90后”是一群济济群英、鸾翔凤集的青年才俊。再如这部剧充满着青春气息的画面,陈毅和聂荣臻见面是又打又闹;在蔡和森和向警予的婚礼上,一群年轻革命家的嬉戏等。《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以年轻人的言语和行为方式证明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应该永远坚持走青春偶像剧的道路,从而大大强化了它在青年观众群体中的传播力。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