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我们一起看潮剧 ——观潮剧《曹营恋歌》

时间:2012年07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郑荣健

  夏日很长,夜色姗姗来迟。时间是7月18日。当由广东潮州市潮剧团带来的新编古装潮剧《曹营恋歌》亮相国家大剧院,现场一片寂静,多少观众泪流满面。他们是离乡的潮籍人士,如今再聆乡音更是难抑激动之情。戏是新编历史戏,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还是自1957年进京演出以来潮剧在京的首次正式亮相,连在场的专家也称“这还是头一次看到潮剧”。

  此次演出的潮剧《曹营恋歌》,其实故事并不复杂:曹军将领王图于战火中救出洛阳歌女来莺儿,曹操破例让歌女随军,后又感于来莺儿的人格才情,赦免王图幽会贻误战机之罪。孰料王图恩将仇报,叛投吕布,欲伏杀曹操。来莺儿终看清其真实面目,以身挡剑,用坚贞和生命诠释了一个乱世奇女子的爱恨情仇……一反过去“白面奸雄”的形象,曹操在剧中成了一位有远见、有胸怀的性情英雄;而由著名潮剧演员郑舜英饰演的来莺儿一角更是形象鲜明,特别是临终一曲《大风歌》如歌如诉,细处至情,壮处弘理,把潮剧中承自南音古乐的婉约雅致和锣鼓、铙钹等打击乐的激烈豪情拿捏得恰到好处。

  在广东潮汕地区,人们喜欢把潮剧叫成“大戏”,并非它是多大的剧种,而是它的锣鼓、铙钹、唢呐等配器实在很吵、很有特点,特别是它的小生、小旦、小丑表演极其丰富。记者也是潮汕人,记得小时候跟着祖父去看戏时,被人们调侃为“白鼻”的小丑一出场即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和欢呼,非要骑到大人的肩膀上争看,嘲笑小丑动作的笨拙、形象的丑陋。其扇子功更堪称一绝,道具在手,花样百出,把戏演得热闹非凡。

  事实上,潮剧传承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因其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享誉海内外,不仅流行于粤东、闽南一带,更随着当地人的足迹而流行于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区。据《曹营恋歌》编剧郭克贵介绍,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特别是在音乐唱腔上,联曲体和板腔体相结合,至今还保留着一唱众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

  尤其引起专家关注的是,潮剧保留了不少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加上潮汕方言的古音发声特点,拖腔咿呀,情感变化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其配器经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不断改进,扬琴、竹弦、笛子的清婉细腻与潮州大锣鼓、铙钹、唢呐等打击乐相互配合,使得潮剧的演绎空间陡然开阔许多。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讲,这些特点都弥足珍贵。

  在记者的记忆里,幼时的邻家阿婆几乎天天都要听潮剧,然后听她们在巷尾叽叽喳喳议论《桃花过渡》,记得也曾愤其干扰写作业而要去论理。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跟全国戏曲陷入低迷,潮剧在多元文化市场的竞争中处境困难,后来连下乡演出的团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便捷的电影放映队。不过,尽管潮州市潮剧团团长陈潮钦也感叹“戏曲的节奏慢,跟不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却对传承和弘扬潮剧用心用力。他说:“潮剧是潮文化的荟萃和集合,是潮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来京演出,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潮汕文化;针对当下人们的接受特点,这次我们特别选择了《曹营恋歌》这个剧目,争取做到有味、有品、有势,为传承潮剧艺术贡献力量。”

  戏散去后,给几位潮汕老乡打电话,惊喜地发现居然都在剧院里,自然就约了见面。对有着广泛海外接受群的潮剧来说,它的意义也许不仅在此,更折射出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维系和增强民族认同中的魅力与价值。多少年后,人们将会想起,那一夜,我们一起看潮剧。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