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剧里的“后青春”一边怀旧一边成长

时间:2012年07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高艳鸽

  “后青春”,不是某个年龄段的概念,而是指你年龄上过了青春期,但是意识里还有追求梦想的一腔热情。

  “80后”们也在不断成长,对“后青春”戏剧来说,观照的话题也会越来越多,怀旧情结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初高中时代。

  在话剧《后青春期的诗》的最后,几个主人公喊出“再见,于筱薇!”“再见,青春!”时,有一种告别青春的决然、释然和壮烈。其时,他们30岁。因为高中同学也是当年全班男生的梦中情人于筱薇的婚礼,陈国星、西瓜、阿菁等六个老同学相聚,原本的计划是一起揍新郎,但最后他们决定去久别的学校,挖出他们12年前高中毕业时封进一个树洞的登山水壶,那里面装着他们18岁时的梦想。

  所有的男生,都梦想着长大以后能娶到于筱薇。高中毕业典礼前的那个黄昏,他们一人写下了三个梦想,并为未来的自己投下一张信任票:绝对不要成为你不想成为的那种大人。30岁这年,尘封的、已经被遗忘的梦想终于被打开,它们或幼稚、或朴实、或浪漫、或远大,比如结婚、在学校门口开家鸡排店、开车去西藏、成为改变世界的人……除了娶到于筱薇这个梦想几个男生都没有实现外,剩下的十几个梦想中,有人实现了:肥仔龙成为鸡排店老板;有人正在实现:西瓜准备不顾家人的反对,已经计划开着吉利熊猫去西藏;有人还没有实现:女生阿菁经历一段失败的感情后,现在成为剩女;还有人甚至已经失去了追求梦想的热情。

  为了帮助彼此实现当初的梦想,他们在打开梦想的这晚上路了。“为了一生仅有一次的青春,再狠狠地叛逆一次。”舞台上,现实和往事开始交叉呈现,他们12年间的人生片段被打开:西瓜在大学期间就结婚生子,过早承受了生活的重担,被迫长大。陈国星成为歌星,却不得不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违心地表达情感。王森宏现在是个每天接客服电话、被拮据的生活逼迫得有些抓狂的小白领。

  话剧《后青春期的诗》里有句台词,“梦想难免和现实折中,这就是长大”。该剧出品人、监制、Rainbow戏剧的创始人汪鹏飞也说:“做戏剧制作人,就是一个梦想和现实折中的过程。”由九把刀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后青春期的诗》是Rainbow戏剧出品的后青春系列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李雷和韩梅梅》在北京的第四轮演出也刚于7月初结束,这部于2010年11月首演的话剧,在怀旧逐渐成为“80后”的常态时,触动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收获了良好的口碑、票房和社会效应。

  事实上,《李雷和韩梅梅》成功之前,因为接连做的几部话剧收效都不好,汪鹏飞甚至已经决定要放弃做戏这条路。“如果《李雷和韩梅梅》还不能成为Rainbow戏剧的转折的话,可能自己就注定不适合干这行了。”汪鹏飞向记者回忆他当时的想法。2009年民营戏剧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他从中戏艺术管理系毕业进入这个行业,做过音乐剧、搞笑剧、现代都市题材剧,但似乎一直探索不到打开市场的路子。2009年年底的时候,他想到了李雷和韩梅梅这个题材,当时这个“80后”的集体记忆符号,已经成为一个话题和文化现象热了一两年。“这群课文里的人物没有固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做这个剧,编剧的空间会很大。”汪鹏飞说。越想越觉得合适,这个项目就立起来了。策划之初,他就觉得蒋小涵是饰演韩梅梅的不二人选。“她的外形跟课本里的韩梅梅很像,蓬蓬头,圆润的面庞,就是上世纪90年代的好学生的样子。”而且,蒋小涵作为“80后”小童星的身份,也很符合这个戏的定位。

  虽然期间找编剧、导演的过程也颇费周折,但最终观众和市场接受了这部剧,《李雷和韩梅梅》一炮打响。如今《李雷和韩梅梅》已在全国20几个城市巡演,演出场次近百场。

  2011年年初,汪鹏飞开始着手做话剧《后青春期的诗》。那时候,九把刀还没有因为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大陆走红,该剧导演武雨泽找到汪鹏飞提议能否将《后青春期的诗》改编成话剧时,他还没想好在《李雷和韩梅梅》之后Rainbow戏剧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后青春期的诗》的立项,也使Rainbow戏剧确立了做后青春系列的目标,主攻青春题材剧。在汪鹏飞看来这也是当时民营话剧市场的一个缺口,“现在的话剧作品,多为搞笑剧、职场和爱情婚姻题材剧,外加比较正统的和先锋的戏剧,青春的、怀旧的、小清新的戏,还没有专门在做的团队”。

  1987年出生的汪鹏飞,称自己已经开始怀旧了,“在年纪上,已经过了最疯狂最叛逆的时期,随着毕业后不得不跟社会接轨,离所谓的青春和梦想越来越远”。他知道,很多“80后”都如此。他理解的“后青春”,“不是某个年龄段的概念,而是指你年龄上过了青春期,但是意识里还有追求梦想的一腔热情。”这也是后青春系列剧传达的主题。《李雷和韩梅梅》告诉观众:只要还有希望,不论是从30岁、40岁、50岁重新开始,都不算晚。《后青春期的诗》传达的价值观是:千万千万不要成为你不想成为的那种人。

  “你自己喜欢的想做的话剧,未必就是观众能接受的。”所以,汪鹏飞作为戏剧制作人的梦想和现实的折中,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结合点。他在高中的时候,是个写诗的文艺男青年,当时写的诗就能入选年度最佳诗歌。当年那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男高中生现在成为戏剧制作人和出品人,开了自己的公司,做戏要考虑是否能赚钱,承担着赔钱的风险,公司的运营、日常的开销自己都要负责,在戏剧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心理压力极大。这次《后青春期的诗》在北京的第三轮演出,从7月5日持续到29日共22场,在小剧场话剧中是少有的大演出规模。有朋友听说之后在电话里问他:“你疯了吗?”汪鹏飞有他自己的想法:以前演出《李雷和韩梅梅》时,每一轮15场的演出规模,往往是一些观众刚刚知道这个戏,它就演完了,在他看来即便是15场,对一部戏口碑的形成和传播也还是不太够,所以这次他想尝试22场。“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这部小清新的戏还是偏小众,也没有大明星制造市场卖点,所以希望通过长线上演让更多的人认识它,有机会看它。”

  当“80后”们相继进入而立之年甚至迈过而立之年,怀旧风潮愈演愈烈,同类青春怀旧剧也在出现,6月份,话剧《老男孩》在海淀剧院演出15场,也创造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成绩。汪鹏飞告诉记者,为了让Rainbow戏剧的后青春系列的品牌很好地延伸,他在选择题材上很谨慎,“既不跟风也不能重复自己”,“从不同角度折射‘80后’的成长经历”,因此第三部戏将会和前两部的风格有所不同。他说:“‘80后’们也在不断成长,对‘后青春’来说,我们观照的话题就会越来越多,怀旧情结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初高中时代。”


(编辑:孙育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