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视人类的灵魂——以色列话剧《安魂曲》首登国家大剧院

时间:2012年08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郑荣健

话剧《安魂曲》剧照

  从泊普卡到哈鲁普卡,或者到示促兹,这是一条生死之路。安东·契诃夫的3个短篇故事,被一架驽马破车连接起来,讲述了一对农村老夫妇的死亡、一位车夫和一名年轻母亲的丧子之痛。这就是8月13日首登国家大剧院的以色列卡梅尔剧团话剧《安魂曲》。

  几年前,这部话剧就曾轰动京城。无论是被誉为“以色列的良心”的杰出戏剧家哈诺奇·列文,还是以表演艺术家约瑟夫·卡蒙领衔的主演团队,他们带给人们的震撼必将成为话剧史上的重要记忆。在创作了56部散发着浓郁以色列风情的戏剧之后,身患癌症的哈诺奇·列文于生命的最后阶段创作并参与导演了《安魂曲》,其诗意风格至今盎然生动。而已逾80高龄的约瑟夫·卡蒙依然演技精湛,继续向人类的灵魂致敬。

  舞台的画面简约而卡通,是典型的西亚风味。用长杆挑着飞鸟飘然而过的演员,顶着屋棚脚绑板凳充当棺材店、卫生所的活人道具,举着马头铿锵小跑的“马匹”,还有人型老树、穿黑袍的月亮、拉大幕的星空……总之,一切都很让人诧异,但没有人会怀疑它不够以色列。对了,还有长相猥琐的三个天使,我发誓,这是我见过的最丑的天使了。

  当老人带着患病的老妇人从泊普卡来到哈鲁普卡,他看了看大夫背后的那个人型小屋,说:“看来这里跟泊普卡没什么不同啊。”这句话真让人心酸。此时,两个杵在那里的卡通化活人小屋居然眨了眨眼睛。正如剧中的台词所言,多数人的生活十分简单,“跟所有人一样,排在长长的队里”,这也是泊普卡和哈鲁普卡之间相似的真相。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普适的相似,赋予了《安魂曲》更广泛的意义,甚至不无《旧约》式的宗教意味。

  剧中的世界很奇怪,故事被抽象或诗意化为卡通,服装也相当有“创世纪”的艰苦朴素风貌。只有马车颠簸之下妓女、嫖客污言秽语的一袭众生皮相,才透露出一角生死的终极话题背后并不淳朴乃至奢靡腐败的世俗生活。这很幽默,同样也尖锐和残酷。

  在第一个故事里,一生不得意的老人分秒不停地计算着利润与损失,老妇人则像传送带一样将衣服、柴火、扫帚、水桶接过来、送出去。第二个故事,17岁的母亲怀抱着被人恶意淋下开水而死去的婴儿走来、奔跑。第三个故事,车夫丧子却无处倾诉,只好向自己的马投诉。像这样带着浓郁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19世纪故事,它能在当代以诗意风格讨到观众的好实在让人惊奇。但是,2006年该剧首次来京演出时,确实以它的死亡幽默搅动了整个戏剧圈。在此后的几年里,一些话剧心照不宣地模仿了《安魂曲》的表现。

  说实话,哈诺奇·列文的悲观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这必然会让这部戏丧失一部分观众。《安魂曲》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在探讨生死的主题时,极大地简化甚至抽象了世俗生活,在诗意的卡通画面中使灵魂只堪一击。只一击,怜爱顿生!


(编辑:路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