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官油流鬼》:这台“实验京剧”够大胆
《灯官油流鬼》演出剧照
《灯官油流鬼》的演出现场,每当真人演员和皮影表演一起呈现在舞台上时,台下的观众就“哇”的齐声惊叹,很多人都拿出手机拍照,以期留住这些美妙瞬间。京剧和皮影结合的舞台表现形式,对于绝大多数的观众来说,的确是新颖的观看体验,对于韩非子剧社来说,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此之前没有人这么做过,因此他们为《灯官油流鬼》打的概念是“实验京剧”。8月8日至19日,该剧登陆小柯剧场。今年5月至6月,它已经在欧洲“游历”了一个月,在法国、波兰等国演出。
舞台上切换出了“蒙太奇”
这是一个混搭的奇异的舞台,3块荧幕共同构成了皮影的表演区域,演出时,皮影戏配合京剧演员真人演出,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对于这样的鬼戏而言,阳间和阴间的时空转换,人的灵魂出窍等,都适合借助皮影构造的另外一个时空和写意手法去呈现和完成。这样的切换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延伸了舞台艺术的表演空间。3块荧幕同时也是京剧演员表演时的背景,灯光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荧幕上不同颜色的光的转换,即可渲染气氛和人物心理。
这部戏一共由8个左右的皮影演员和5个京剧演员参演。北京京剧院演员王雪桦饰演剧中的主角油流鬼。“只要有足够的配合度,不同的艺术都可以融合在一起,把戏做得很精彩。”他对记者说。此次在小柯剧场的演出版本,有更多的艺术元素被融入:5幕之间有一个评书演员串场,用现代语言评说剧情;小柯在京剧这门传统艺术中加入现代音乐元素,几处剧情用了钢琴和吉他等配乐。
早在2006年,韩非子剧社打造的脱胎于《西游记》的《龙宫借宝》,已经开始尝试将京剧和皮影这两种艺术形式融合。“当时只是一个雏形。”社长韩迟告诉记者,“还没有京剧的真人表演,只是在皮影戏中借用了京剧的表演程式和唱腔。”这种尝试源于剧社力图创新的愿望。所以,当2006年左右,韩迟和对中国戏剧及鬼戏有研究的法国青年导演萨拉·奥本娜就创新话题探讨剧社应该做什么样的尝试时,她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做皮影戏出身的韩非子剧社,又有王雪桦这样的京剧演员的资源,那是不是可以将两者融合?随后她们选择了京剧《铡判官》,决定将其重新改编成《灯官油流鬼》。
台词具有现代感
油流鬼原本只是《铡判官》中的一个小人物,戏很少,现在要变成一部戏的主角,以他为中心组织情节故事,韩非子剧社创始人、《灯官油流鬼》的编剧韩非子告诉记者,这种改编难度很大,所以“要对《铡判官》进行一次颠覆”。“颠覆”的结果就是,韩非子尽力使这个人物形象丰满立体:从油流鬼的视角看待这起冤案审判的前前后后;在油流鬼无意间得知判官为包庇阳间的儿子徇私枉法后,刻画了他纠结是否说出真相时内心的矛盾挣扎。此外,为了制造更加尖锐的矛盾冲突,韩非子对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改动,比如原剧中杀死柳金蝉的李宝原为判官的外甥,但该剧中改为他的儿子张宝,判官和阳间的包公,也被改为曾互相认识且关系不错的同朝官员。“这些更加复杂化的人物关系,为想主持正义的油流鬼设置了更多的困难,也由此展现了他的矛盾心理以及机智勇敢的人物性格。”韩非子解释。
和通常京剧的观众群不同,《灯官油流鬼》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观看,在演出现场,记者看到年轻观众占据了主流。韩非子对记者说,改编之前,他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不管是剧情改编还是台词、唱词,都努力照顾年轻观众的欣赏习惯。演出开始前,他翻着剧本让记者看他多处写到的具有现代感的台词。“必须将现代语融进来,唱词尽量口语化,这样才能跟年轻人更贴近,让他们听得懂,有亲切感。”他说。
洋导演+中国顾问
这部剧请了法国导演萨拉·奥本娜执导,京剧和皮影这些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由国外导演执导,无疑是一次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一个外国导演,你为什么有把握她能驾驭得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创作之初作为制作人的韩迟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她告诉记者,为了从专业角度保证艺术质量,这部戏请了两个艺术顾问,或者说是导演,即皮影部分和京剧部分各请了一位专业人士指导,奥本娜则主要在宏观层面和技术上进行把控。所以,“虽然是法国导演总执导,但原有的传统文化的味道没有流失”。奥本娜也为这部戏带来了新的东西,她将一些西方戏剧的理念融入到京剧中,利用各种视觉艺术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京剧和皮影的融合并非轻而易举,就拿灯光来说,真人表演的光和皮影的光是有冲突的,所以该剧请了法国的灯光设计师来解决这个问题,并试图在灯光运用上有所创新。最终舞台上呈现出了比较奇异的视觉效果,3块荧幕可以移动,皮影的叙事空间得以转换和延伸,有时候,灯光打下来,荧幕上映出京剧演员长长的影子,营造出清冷寂寥之感。
韩非子告诉记者,韩非子剧社还会继续探索“实验京剧”更多的可能性。“实验就是创新,大胆尝试别人没有做过的,看看现代观众能否接受和认同。”“实验京剧”的方向,还是会以京剧为主,融入其他艺术元素,也会继续尝试跨界和跨国界合作。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