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拍电影、做主持、当演员、导话剧——记台湾“全能”文化人吴念真

时间:2012年08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 悦

吴念真被称为“全能型”的文化人

写小说、拍电影、做主持、当演员、导话剧

——记台湾“全能”文化人吴念真

  60岁的年龄,在经历了写小说、拍电影、做节目主持人、当演员、导话剧等纷杂的生活阅历之后,被称为“全能型”文化人的吴念真把一切都看淡了。有许多人都曾对吴念真说他的人生太过于驳杂,而没有专注于一件事,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说:“吴念真你贪得太多了,要是你专注于一件事会大有成就。”在吴念真看来,他更愿意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多一点生命体验。

>>台湾新电影,轰轰烈烈那十年

  前不久,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来到北京,出席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他的个人作品回顾展,并与诸多电影研究学者谈起“台湾新电影”的过往以及台湾电影的现在。上世纪80年代,告别拍滥了的武侠言情老一套,台湾电影翻开新一页:台湾“中影”公司大胆起用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侯孝贤、曾壮祥、万仁等新导演拍片。聚焦本土,重述历史,也成为台湾新一代电影人的共同追求。而背后的主张、企划、故事,却不能不提当时还很年轻的作家吴念真的推动力。“那时候有个莫名其妙的共识存在于每个导演的心里面,就是要重新去理清台湾的历史。大家后来陆续拍的都不谋而合。”吴念真忆起他们的青年时代,还是满脸兴奋的笑容,热血、单纯而又骄傲。

  作为作家,他1973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曾连续三年获得联合报小说奖;作为编剧,他曾五次获得“金马奖最佳编剧”称号,人称“吴金马”。吴念真与侯孝贤、杨德昌等知名导演合作多部重要作品:《海滩的一天》《恋恋风尘》《无言的山丘》《悲情城市》《一一》等等。而他执导的电影处女作《多桑》讲的是他父亲的真实故事———成长于日据时期,受日本文化影响深厚,一辈子只会讲日语和台湾话,因矿工生活遗留下严重肺病,后不堪疾病折磨在医院跳楼自杀。“我父亲受日本文化影响深厚,和子女的关系很隔阂,总是很严肃,现在的人是难以理解的。”正因为吴念真与父亲这种隔阂的亲情,以及父亲之死给他的深重打击,使他拍了《多桑》,并大获好评。“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很怀念那一段时间的。我常常觉得1980年至1990年这十年时间,大概是我人生过得最丰富的时候。那个时候年轻又单纯,二十几岁到30岁,只是觉得一心想做电影,做影像。觉得写小说好像也不能改变什么,你写小说好像也不能安慰到你所关注的那一群人。”

>>本土舞台剧,原原本本坚守住

  关注吴念真的人都会发现他有一个特点,无论是写剧本、写书还是做舞台剧,他都坚持用本土语言创作,因为他认为最能表达台湾人的还是语言。2001年,他主创了台湾本土舞台剧系列《人间条件》,至今已10年有余,今年9月将推出第五部,且依然火爆。《人间条件》标榜国民戏剧在市场上推出,有一定的开拓性,因为在此之前,以台湾话为主要演出语言的戏剧作品,在那时台湾的时空环境下几乎没有票房,《人间条件》的卖座开创出新的可能。吴念真笔下刻画出的台湾本身的样貌,将台湾人的生活状态,夹杂在方言、国语、日语的环境如实表达,透过生活化的人物故事、庶民的言语,带出共同的哭泣、共同的感动。


(编辑:路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