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瑞士人心中的水墨画推广计划

时间:2012年08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段泽林

  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早在几世纪以前,就已成为上至欧洲宫廷下至中等家庭的钟爱之物。高古瓷器,更是国际知名拍卖行的“座上宾”。然而,同为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水墨画,虽然也是在几世纪之前就已进入西方视野,但因其创作理念和形式语言与西方艺术的差异,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西方世界的足够关注。

  近几年,画界同仁齐心协力,不断将中国近现代大家和当代名家精品送到西方最重要的美术展览机构展示,使得一些致力于中国文化推广的西方人,看到了中国水墨画独有的价值。瑞士水墨基金会主席田德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借其来华访问之机,他向记者畅谈了自己未来几年的中国水墨画推广计划。

  水墨画是中国当代美术的源头之一

  与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和最重要的藏家之一、瑞士人乌里·希克不同,田德没有选择在国际艺术界更为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中瑞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而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水墨画。“当代艺术是一个年轻的艺术门类,而我更喜欢具有悠久历史和传承有序的艺术样式。水墨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一支,是中国当代美术面貌形成的源头之一。”田德对中国艺术的理解显然区别于西方大多数艺术机构负责人的看法。

  母亲是意大利人的田德,很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中来自中国的艺术品让他在儿时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幼年使用过笔、墨的经历,以及水墨画区别西方油画不可涂改的特性,让他对每一幅优秀的水墨画作都充满好奇。“这是一门需要长期训练和深厚积淀的艺术样式,与西方流行的观念艺术不同,我希望更多的瑞士人和西方观众能了解水墨画创作的奥妙。”田德说。

  对于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化推广的田德来说,选择水墨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水墨画中的山水画最适于表现瑞士美丽的自然风光。“要想让一个外来的艺术样式走进普通人的视野,表现他们熟悉的环境和景物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田德的话为水墨画走向世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瑞士是展示中国水墨画最好的地方

  乌里·希克,这个瑞士人可能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中国当代艺术界对其颇为准确地一个评价。他在中国当代艺术起步之时,将中国当代艺术家带到了世界舞台,让他们成为明星与被效仿者,而后又重重地将其抛弃,大赚一笔,他的行为受到多方的质疑与责难。而田德的构想似乎与乌里·希克有着本质的不同。“我希望在瑞士,这个全球众多国际组织总部汇聚的地方,开设专门的场馆,长期展示中国水墨画最优秀的作品。”在田德眼中,瑞士就像一个扩音器,这里是中国水墨画走进西方最合适的一个桥梁,并由此可以吸引更多的西方艺术爱好者和艺术机构负责人开始关注中国当代水墨画创作。

  “由于审美的差异,只是展示作品还远远不够,需要让更多的西方观众了解中国画的创作技法,了解作品完成背后所需要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因而,对于笔墨纸砚等绘画工具的陈列和介绍也是同样重要的。”田德的话语让记者感觉到这并非一个投资客的短期投机行为或“一拍脑门”的即兴之举。按照他的计划,每年瑞士水墨基金会都会在瑞士的著名文化和自然遗产附近设立写生地点,邀请中国当代知名的水墨画家前往创作。而他们创作出的作品,将会在中瑞两国的重要艺术机构中展示。今年10月,即将在北京荣宝斋举办的水墨画展,就是其推广中国水墨画的第一炮。10多位画家的50余件作品,将成为田德策划的系列水墨画展览的第一步。

  “我不介意创作者的名气,但我希望创作是真诚的,他的作品是具有代表性的,哪个艺术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质量。”田德说。但是要在水墨画市场繁荣同时鱼龙混杂的中国艺术世界中,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所以,田德希望可以跟中国最有权威的艺术组织合作,而中国美协是其看好和认定的一个合作对象。双方有意开展一个长期的合作计划,以巡展和固定展陈的方式,将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水墨画推向西方世界。而在田德的计划中,对于青年水墨画人才的培养是其基金会关注的一个方向。他希望效仿中国美协组织的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计划,每年可以资助一到两名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到瑞士或西方国家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交流学习,更好地为其长远的中国水墨画推广计划积蓄力量。


(编辑:孙育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