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等待、呼唤报告文学的春天归来

时间:2012年08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魁兴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由《红岩》杂志社发起的“红岩文学奖”计划取消报告文学单项奖。虽然目前尚在论证阶段,是否取消尚无定论,但多少折射出了报告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处境。取消“红岩文学奖”的“动议”,引起了各方热议。

  据称,如今报告文学作品不多,又大多是应景之作,缺乏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作品。也许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报告文学作家、《文学报》总编辑陈歆耕认为,报告文学写作最吃力的阶段是采访获取素材,写报告文学是个“体力活儿”。因为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吃不得苦,所以报告文学越来越缺失。或许这是一家之言。然而,报告文学越来越缺乏文学性,越来越成为表扬稿,自然就越来越不受欢迎。在笔者看来,这才是报告文学式微的重要原因。因为现实社会是个复杂的社会,需要批判的东西太多,而且,需要批判的东西比需要表扬的东西更多,如果报告文学只会表扬,自然就与粉饰太平无二,当然就不会有人待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报告文学的黄金时代,创作队伍庞大,优秀作品多。那是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思想开放,文艺“双百”方针得到了认真贯彻,于是好作品纷呈不断。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对批判越来越不容忍。试问在这样的批判环境缺失的今天,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以批判为生命的文学文体怎么会兴旺呢?

  虽然说报告文学有很多写优秀人物的作品,但批判性绝不是报告文学的衬托。笔者有个朋友,近年来写过不少“报告文学”,但没有写出名堂。因为其写的“表扬稿”多是应邀的,写完了,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其思想性和文学性更无人恭维。报告文学的式微,与社会批判性缺失关系甚大。在笔者看来,报告文学的式微,不只是文学式微的必然,更是社会环境下的必然,毕竟报告文学是最贴近现实最能迅速反映现实的文体。报告文学不能只是歌颂表扬。在重庆学者蓝锡麟看来,好的报告文学应有社会担当,有历史使命感。我们呼吁,《红岩》保留报告文学这个奖项,我们等待、呼唤报告文学的春天归来。


(编辑:路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