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本和品牌让续集电影后续有力——“双侠”热映的启示

时间:2012年09月0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成长

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剧照

电影《超凡蜘蛛侠》海报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与《超凡蜘蛛侠》两部美国大片被定在8月27日同时于中国大陆上映,“双侠”狭路相逢,许多人认为这会是一场惨烈的交锋。无论对于漫画读者还是电影观众来讲,蝙蝠侠与蜘蛛侠都已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朋友,他们曾是人们心中对于英雄的最佳定义,而同时,他们的影响力也在“喜新厌旧”的观众中遇到了挑战,越来越多的新英雄成为银幕前年轻人的偶像。因而,在美国,拍摄续集电影向来是有风险的,每一部续集都成为对于这个系列是否在影迷心中还具有生命力的印证。续集不仅背负着经典前作的沉重压力,也背负着影迷们不断提升的期待值。

  也许,正因为许多续集作品都招致了“狗尾续貂”的批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与《超凡蜘蛛侠》的同期上映才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然而,这两部续集没有辜负国内观众的期待,上映四天,两部影片的票房相继过亿,好电影是会口口相传的,许多观众在看完其中一部后,很快又在朋友的推荐下去看另一部。两部影片“血拼”的场面并未出现,反倒是两部影片联手为等待了一个暑期的中国影迷奉献了一场久违的大片套餐。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已是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该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算上蒂姆·伯顿和乔·舒马赫各自执导的两部“蝙蝠侠”系列前作,以及1966年首部“蝙蝠侠”真人电影,“蝙蝠侠”这个老英雄已经在银幕上出现了8次。而在马克·韦布执导《超凡蜘蛛侠》之前,“蜘蛛侠”也已拥有了经典的“三部曲”。如此这般,同一个英雄形象,历久弥新,不断被搬上屏幕,创造着口碑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效益,这足以让日以继夜挖空心思寻找拍摄选题的国内的电影人艳羡不已。一个问题也同时摆在了面前:国产电影怎样打造具有持续生命力的续集电影?

  近年来,中国电影呈现出无可辩驳的发展速度,无论在影片数量、影片类型还是影片的制作模式上都丰富起来,许多影片也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然而,却极少有影片能够以续集的方式形成持续的影响力。我们的续集电影,大多存在于动画片和轻喜剧范畴内,制作成本低廉,或许这正是他们可以轻装上阵拍摄续集的原因,却无法与国外续集电影相提并论。近年来,一些由名导、名演员挑梁的大制作影片相继进入了“2时代”,《非诚勿扰2》《叶问2》《画皮2》相继亮相银幕,却并未达到观众的期待,被指责为“投机取巧”,缺乏诚意。

  是什么阻挡了国产片孕育续集的脚步?参照美国优秀续集电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能生产续集的电影系列均建立在一个雄厚的文本基础上。比如相继推出7部的《哈利·波特》是原著小说的衍生物,而《蝙蝠侠》《蜘蛛侠》则有风靡世界的漫画作为母本来源。文本基础不仅给予电影可以持续推新的丰富故事情节,也为其提供了足以支撑这些续集的强有力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小说还是漫画,它们在电影拍摄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个任务,即建立一个有再生能力的虚拟世界,像《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或者《蝙蝠侠》中的高谭市,其中的人物、场景、价值观及各种逻辑关系都已经构成一个完备的叙事环境,这个环境既具有可塑性,也具有开放性,它提供给电影创作者一个充分的叙事平台,又为电影创作者展开更丰富的想象和重构预留了空间。在此基础上,美国系列电影的创作又有一套完善的机制进行运营,他们在策划初期就对影片的续集可行性进行了展望和筹划,并在每一部影片中为下一部的孕育提供条件,一部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往往能够在良好的运作机制的护航下成为下一部启动拍摄的源动力,环环相扣,成为一套循环的产业链条。而国产电影,乃至于许多号称制作精良的大片,都是在仓促和应景中上马,其背后支撑的不是科学的远景规划,而是当下名利双收的利益逻辑,所谓的续集也不过是趁前作大卖之势而草率跟进,其品质和生命力可想而知。

  实际上,一个优秀的电影系列之于电影来说,其意义不在于数量的庞大和情节的绵长,而在于他们塑造了一个电影品牌,并成功地通过一部部续集来印证这个品牌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又集中体现在英雄人物身上。英雄人物往往具备许多能唤起人们共鸣的普世价值:勇敢、诚实、正直、善良、宽容,他们又因为兼具了更多人性的弱点而显得真实可信。这些人物形象的品牌影响力往往超过了扮演他们的明星。在美国洛杉矶著名的星光大道旅游,你可以看到很多打扮成各种美国影片经典形象的演员邀你合影,他们中有蜘蛛侠、史莱克、杰克船长、神奇女侠、猫女……你很难想象如果中国也有类似的旅游景点,会出现哪些中国电影经典形象的扮演者,乾隆皇帝吗?恐怕电视剧形象会更多一些吧。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不久之前美国电影《复仇者联盟》上映之时,五大英雄同时亮相的海报深入人心,就有好事者PS了一张“中国版复仇者联盟”的海报以娱一乐,海报上竟是黑猫警长、孙悟空、阿凡提、邋遢大王等老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这无疑是一个带着沉重问号的提醒:我们的电影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塑造过能让人们记得住的银幕形象了呢?

  中国电影,既然已经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就应该具备底气,既能拍出一部好电影,也能让好电影再孕育出一部部好电影。对于续集电影,中国不缺观众的期待,缺的是创作者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创作机制保障。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