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制书:将“翻阅”艺术化——记“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览

时间:2012年10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蒲波

手制书《梦的本质》

  你可曾见过用有机玻璃、夹层页、香烟、香烟盒、铝箔、灰烬等拼贴而成的书?艺术家克里斯多夫创作于2004年的手制书《一千根烟》竖立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厅中,这样的书当然不能拿在手里,但却以独特的艺术表达给书籍增添了一种“芬芳的气息”。

  近日,国内首次大规模的国际艺术家手制书展览“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作为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及美国布克林艺术家联盟负责人马歇尔·韦伯感慨万千。这个酝酿长达8年的展览,对于他们来说,就好像是“难产的婴儿”。马歇尔·韦伯表示,钻石像书一样有很多面,“叶子”一词在英文中同时也可表示“书页”,希望这些艺术家精心创作的书,可以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耀人眼目。

  为什么是书?

  当你漫步在库布里克、字里行间、光合作用和诚品等文艺书店时,不少封面设计精美的图书扑面而来。但是这些书籍不管外形如何时尚、美丽,始终没有离开实用书籍的外壳,与艺术靠近,却还未“亲密接触”。

  艺术家手制书,是一个20世纪晚期才出现的专门术语,它将“翻阅”艺术化,将文字阅读、视觉欣赏和材料触感自由转换而融为一体,让书籍制作成为处于“中间地带”的艺术。“好的手制书作品一定是真诚的产物。不管是因为爱一个人而去做一个本子,还是因为某种信仰专注于一种劳作。”徐冰说。

  与艺术类画册和有插图的书不同的是,艺术家通过手制书表达对“图书空间”的巧思,从封面材料、手工排字、绘制、印刷直到装订,将文字、诗情、画意以及纸张、手感、墨色的品质玩到淋漓尽致,把书页翻动的空间营造得精彩诱人。

  徐冰说,在中国做一个较全面的介绍国际艺术家手制书的展览,是他从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做访问艺术家的时候就产生的想法。在欧美,各大博物馆、图书馆都陆续设立艺术家手制书的研究和收藏部门,艺术院校也设有艺术家手制书工作室,有专门的基金会,有专门经销这类艺术品的画廊。

  他和马歇尔·韦伯最终精心挑选全球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典、冰岛等国的当代艺术家手制书作品约70件,时间跨度从1913年到2012年,这其中既有国际著名艺术家,如马塞尔·杜尚、安迪·沃霍尔、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也有本世纪以来年轻的新锐艺术家的创新性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展出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卡夫卡的手制书。除了主题展之外,还设3个注释展:中国古代书籍文化、欧洲传统书籍文化和梦想岛书廊。

  21世纪的设计实验室

  羊皮、帆布、有机玻璃、生姜、肉桂、雕版、凸版印刷……各种各样的材质、香料、印刷方式神奇地汇集在手制书领域,不断地给人惊喜。

  “这些展品尽管主题各异,但却有共同的特征:材料和结构反映主题,图像和文本结合在一起。”马歇尔·韦伯表示,策划本次展览,不是要给“艺术家手制书”定义,而对“艺术家手制书能够成为什么样”、“它们能够为全球视觉语言的发展发挥怎样的作用”等问题更有兴趣。

  确实,手制书成为艺术家发挥无限想象的一个试验平台,马歇尔·韦伯将之形容为“娱乐和探索的开放空间”。在展厅里,原本平整的书页,会突然弹出一个以童话世界为主题的立体式插图;用手工和机械绣花的帆布上面,涂满作者演算、推理的过程,名曰《线的理论》;在一套名为《S.M.S》系列2的“丛书”里,马塞尔·杜尚的往来信封也成为书籍的一部分,其中还有一套老式的唱录机。

  艺术家书籍到底是一种坚持,还是作为美术和文学媒体之间的交叉产物的复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认为,艺术家手制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和价值一直保持至今,即将文字、图像以及形式的整合与艺术家自己印刷、发行连接起来,让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充分注入书的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从而体现出一种别样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品位。

  徐冰则希望人们能够从本次展览中感受到东西方制书思想的差异。他认为,基督教原教义的需要,让书籍厚重、坚固、装饰得繁密无比,无处不显示着永恒的真理感与传播的耐久性。制作一部书,就要倾注人类工艺和绘画的全部技能,以此表达与上帝的差距。而东方的美学原则始终没有离开“道法自然”、普度众生以及文人和善、清雅的品位与价值观,从甲骨、竹简、手卷、经折卷到线装书,总是分类别册,轻薄柔软,便于享阅。

  在数字化的今天,艺术家手制书既是一种返古,也是对未来的探索。图书的海量、分众化,已经使其不再只是内容的载体,而是以综合的美学特征吸引能识得“书香”的买家。为此,作为此次展览的支持方,雅昌筹划打造“艺术家手制书以及书籍手工作坊的创作基地”,将传统与现代的设备、技术、工艺、材料相结合,为艺术家手制书在中国的推动和发展提供平台。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