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歌剧制作新趋势中的一股力量——现代版歌剧《波希米亚人》中国首演印象

时间:2012年10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 悦

歌剧《波西米亚人》剧照

  无论是普契尼还是亨利·穆杰(《波希米亚人》小说作者,普契尼根据其小说改编成歌剧),或许都不曾料到,10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在舞台上热演,如同催泪弹般,频频击中观众的泪点,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即便跨越千山万水,《波希米亚人》在上海,也是一部广为知晓的歌剧作品,对歌剧略知一二的观众,甚至都能在《冰凉的小手》或《我的名字叫咪咪》唱段响起时跟着哼上两句。作为世界上最受青睐的歌剧之一,《波希米亚人》无疑是全球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它以全年在93座城市演出515场次、114个制作版本超过了《茶花女》全年在88座城市演出498场次、112个制作版本而居于榜首。

  10月18日至20日,在上海演出的由上海大剧院与萨尔茨堡音乐节最新制作的现代版本《波希米亚人》,无疑是今年世界歌剧舞台上最引人瞩目的。作为开幕演出,《波希米亚人》也是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节目中最华丽的篇章。这部作品,在今年8月萨尔茨堡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演出,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从仲夏的萨尔茨堡遍及欧洲,从深秋的上海辐射亚洲。这一制作,从舞台呈现而言,代表了当代艺术家对传统歌剧的解读;就制作模式而言,则代表了当代歌剧制作的新趋势——而中国已经成为这种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印象一:

  快节奏、电影化的普契尼

  19世纪时,亨利·穆杰在他的系列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中回忆了巴黎艺术家们的生活和波希米亚人,普契尼又对这个故事做了音乐化和戏剧化的再创作。然而,这个作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完整的情节。就像电影版一样,场景、人物和影像飞速地滑过观众们的视线,如掠影一般刹那间记录下了在巴黎大都市生活的四个年轻人之间的快乐与忧伤:笔耕不辍的诗人鲁道夫、画家马切诺、喜欢思考哲学问题的柯林与热爱音乐的肖纳尔。鲁道夫把脆弱而又敏感、且从来不曾脱离自身波希米亚人生活的咪咪带到了艺术家们的生活中,还有美丽绝伦而又自由狂野的穆赛塔……来自意大利的导演达米亚诺·米基斯莱托在创作之初就想到了普契尼歌剧与电影的相似之处,“普契尼的歌剧是流动的,他写的咏叹调不是为博得观众掌声和欢呼而作的。这就赋予了普契尼歌剧一种自我沉浸的特质。同时,普契尼的歌剧也没有一个常规的序曲让观众为接下来的演出做准备。仅仅几个小节之后,我们就来到了故事的中间部分。然后,歌剧由此展开,这很像拍电影时使用的手法,我十分喜欢这样的快节奏。”首先,我们看到4个艺术家在租住的阁楼里的生活;随后他们出门到了拉丁区;接着几个月后又在昏暗的城郊;再过了不久,他们又回到了阁楼。这四幕剧,就像是在看报纸上连载的故事或者是四格漫画般,每一个场景之间并非紧密相连,在叙述过程中留有许多空白。达米亚诺·米基斯莱托认为普契尼“是以‘场’而非‘幕’来连接他的歌剧的。”

印象二:

  演绎现代青年的生活态度

  穿着T恤牛仔裤、戴着朋克眼镜,还有画着烟熏妆的男女演员时而在窗框上歌唱、时而坐在巴黎的房顶上表演……此次现代版《波希米亚人》一改观众熟悉的传统版本。而导演达米亚诺在创作这个版本时主要目标就是要寻找到这个故事的现代表达形式。在他看来,西方歌剧的观众群愈来愈趋于老化,传统的版本已经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年轻人更不愿走进剧场观看歌剧,而《波希米亚人》正是反映年轻人生活态度的一出戏。他希望能捕捉到当代青年面对生活的态度,让年轻的观众也能感同身受:那些为了满腔热情而付出努力的青年,那些为追寻理想而开辟新道路的年轻人——即使他们英勇地倒下了。“波希米亚人”是一类人,更是一种精神,他们贫困潦倒,但精神上不受传统的束缚、自由不羁……当鲁道夫唱出“我不在乎贫穷和饥寒,像王侯一样挥霍着爱情的诗篇,我的精神财富超过百万”;当咪咪吟唱到“四月的初吻属于我,早春的阳光属于我”那单纯而美好的情感体验时,无法不牵动现代观众的心,尤其在物质享受观甚嚣尘上的今天,更渴望精神的滋养。不变的音乐旋律、不变的抒情咏叹,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用现代人的方式演绎。现代版对演员的表演功力也是极大的考验,除了歌唱,歌唱家们要抛开传统版本中较为静态的舞台表现,而在唱的同时,又加入自然的表演,才能为现代版注入更多精彩与活力。

印象三:

  充满创意的舞美设计

  倾斜的舞台贯穿始终,简洁的窗框勾勒出一处住所,一张地图拉开了整个巴黎拉丁区的面貌,寒气弥漫的高速公路则通往未知的方向……第一幕中充斥整个舞台的“大窗户”和第二幕中微缩在地图上的巴黎“小城市”的反差设计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抽象化了每个场景,从而营造出整体的氛围。出生于1981年的年轻舞美师保罗·方丁解释他的构思时表示,他始终将人物置于突出的地位。而值得一提的还有,高清晰的投影设备为舞美增加了看点。投影机营造了一个十分感人的场景,画面逼真,气氛感人。观众可以看到巨大的窗格子玻璃上雾气朦胧,雨点沿着玻璃滑落,潮湿而寒冷的感觉一下子播散开来。第一幕中,窗玻璃上拂过双手,写下了“Mi Mi”,这时女主角咪咪逐渐走进大家的视线,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最后一幕,剧情又回到了最初四个艺术家的破阁楼,咪咪病重去世,窗玻璃上那双写下“Mi Mi”的大手再次出现,伴随着凝重而伤感的音乐,大手拂过玻璃,将“Mi Mi”拭去,这一画面让现场沉默而悲伤的气氛达到了顶点。不得不说,充满创意与想象的舞美设计为这个版本的《波希米亚人》加分不少。


(编辑:路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