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消费心理决定电影成败

时间:2012年10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黄 琳(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
1024-9-5_副本.jpg

在当下文化消费多元化的时代,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产品的商业元素已然成为一种基本特征而存在,并左右着电影人的创作。于是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影消费倾向,对于电...

在当下文化消费多元化的时代,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产品的商业元素已然成为一种基本特征而存在,并左右着电影人的创作。于是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影消费倾向,对于电影创作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电影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发展、繁荣,从而反作用于电影消费,实现在电影艺术中先进文化对消费文化的引领作用。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电影消费的主力军对他们的研究必不可少。本期特约请业内专家对此撰文进行多角度的梳理和总结。 ——编 者

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电影《失恋33天》《变形金刚2》《金陵十三钗》剧照,这些作品都在客观上契合了受众文化消费的某种心理需求,创造了票房奇迹。

  电影消费的特殊性决定了电影生产与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特殊规律:不是生产决定消费,而是消费决定生产,即消费决定创作。

消费群体的类型

  《失恋33天》改编自鲍鲸鲸的同名人气网络小说,于2011年11月8日在全国上映。青年人的婚恋和感情纠葛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失恋33天》的主创敏锐地捕捉到了作为电影消费群体主体的年轻人的婚恋情感问题,把电影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作为电影叙事机制创作的决定性因素。数据显示:《失恋33天》上映4天票房突破亿元大关,首周票房达到1.89亿元,第16天破3亿元,上映期间无论排片、票房均保持第一。导演滕华涛说:“黄小仙和王小贱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这是好莱坞拍不出的生活,观众想看的是一部能在电影院一起哭、一起笑的电影。”

电影受众的文化类型

  《海角七号》是台湾导演魏德圣的首部剧情长片,获选为2008年台北电影节的开幕片。

  《海角七号》的文化主题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奋斗、爱情。《海角七号》最具说服力的是台湾岛内票房和岛外票房的巨大差距。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在台湾社会近一百年内共生共存,所以台湾姑娘与日本士兵的爱情阐释在台湾社会不会遇到太大的文化质疑,《海角七号》在台湾的票房是5.2亿新台币;而该片在大陆的票房却遭遇惨败,意味着文化消费环节的中断。在大陆的文化语境中,《海角七号》有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皇民化政策张目的嫌疑,这个故事最基本的文化支柱并不能得到大陆消费群体在一般现实逻辑层面上的认同。所以,《海角七号》是一个文化消费的双面镜,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文化消费对电影创作的决定作用。

  电影《金陵十三钗》以真实的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为叙事机制展开宏观背景。国内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是确认无疑的,所以国内的消费群体的认同是毋庸置疑的。而南京大屠杀这一真实历史事件在国外却受到右翼势力的种种诋毁和恶意逃避。这种恶意诋毁有的表现为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刁难,有的则表现为对这一段对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的漠视。这些在客观上形成了对《金陵十三钗》的叙事机制的宏观背景在相当程度上的不认同,而作为文化消费环节上来说,最终无法形成对电影的有效消费,海外票房低迷。所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也是一个文化消费的双面镜,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文化消费对电影创作的决定作用。

物质现实的复原:受众的“木乃伊情结”

  《阿凡达》是一部科幻电影,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该片有2D、3D和lMAX一3D三种制式供观众选择。影片的预算超过5亿美元,成为电影史上预算金额最高的电影。全球票房共计:27.5亿多美元,在全球电影票房历史上排名第一。

  安德烈·巴赞指出:人类的“木乃伊情结”——追求物质现实的复原是电影艺术诞生的心理动机。

  电影本身就是科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电影技术的进步永远推动着电影艺术的进步,追求科技进步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心结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现实世界一样,在虚拟的和未来的世界中,善良与邪恶的斗争、爱情仍然是永恒的文化主题。电影《阿凡达》的叙事机制以永恒经典的文化主题加上最先进的3D视觉技术所完成的视觉传达,宣泄了消费受众的“木乃伊情结”——追求物质现实的复原导致这种电影艺术诞生的心理动机。

人类永恒的怀旧情结

  怀旧是人类永恒的心理情结,在怀旧中体悟自身的成长与蜕变,是人类永恒的心理情结。而当这种怀旧与体悟蜕变的客体指向电影消费时,就构成了电影受众的消费心理情结决定电影创作成败的重要依据。

  3D版的《泰坦尼克号》的创作可以概括为怀旧情结加爱情主题加高科技呈现。怀旧实质上表现为两个方面,现在已是中年人对当年《泰坦尼克号》影片的怀旧,也是对自己逝去的青春和爱情的怀旧。“14年前,那个陪你看这部电影的人,是否还在你身边?2012你将牵着谁的手一起重温经典?”——《泰坦尼克号》3D版的宣传语,瞬间击中观众的怀旧情怀。所以,对《泰坦尼克号》来说,在消费环节上呈现出双重良性绩效,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受众消费的是高科技加永恒的精神主题爱情,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这是双重的怀旧消费动机。概言之,3D版《泰坦尼克号》在新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几乎覆盖了全社会的受众。

  《变形金刚》是美国导演迈克尔·贝2007年推出的科幻电影,一共三部。《变形金刚1》全球票房是7.97亿美元。《变形金刚2》全球票房8.3美元,排名年度第三。《变形金刚3》全球票房为11.06亿美元。

  电影版的《变形金刚》的诞生经历了动画片《变形金刚》、实体儿童玩具变形金刚再到电影版的《变形金刚》的创作路线,历时近20年。天性喜动画片的儿童是动画片《变形金刚》的稳定消费受众,也是实体玩具变形金刚的稳定的消费群体,电影版的《变形金刚》的创作者敏锐地观察到当年儿童已成为或正在成为社会的栋梁——“80后”群体,此时,电影《变形金刚》呈现出对受众的双重的文化心理积淀的引导和宣泄。《变形金刚》的观影过程即消费过程就是一场受众的怀旧过程,一场自身成长的心理蜕变过程。

对现实的移情式叩问与移情式抚慰

  电影《唐山大地震》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小说《余震》改编,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影片《唐山大地震》共投资1.2亿元人民币,首日票房高达3620万元,最终以6.73亿元创造了中国电影最高票房的新纪录。

  冯小刚认为,这部电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传到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人“心灵的拷问”。

  唐山大地震是现代中国人经历的沉重的自然灾难,在“5·12”大地震成为中华民族最心痛、最鲜活的现实灾难记忆的背景中,以唐山大地震作为一种相对较为舒缓的历史追忆课题和文化叙述,可以反作用于对现实“5·12”地震的移情式文化抚慰。它以6.73亿元中国电影最高票房的新纪录实现了这种抚慰。

异域文化的猎奇与同城文化的骄傲

  《功夫熊猫》是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画喜剧电影,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故事讲述了一只笨拙的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由约翰·斯蒂芬森和马克·奥斯本执导。2008年5月一上映就在全球取得了6.3亿美元的票房成绩。

  《花木兰》是美国迪士尼于1998年制作完成的动画电影,采用了中国古老的传奇故事《花木兰》,电影幽默、夸张,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花木兰的英勇事迹。《花木兰》最终取得全美票房1.2亿美元,海外累计票房1.8亿美元。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中国功夫和武学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国粹。花木兰替父从军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它们对外国消费受众来说是一种异域文化的猎奇,对中国消费受众来说是一种同城文化的异域叙述的骄傲。这两者结合构成电影受众群体的消费心理积淀的客观存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部“现实的”电影产品都在客观上契合了受众的文化消费的某种心理需求。受众的文化消费的心理需求——这个在本质上属于消费的范畴,甚至在电影创作的概念阶段就介入了创作,决定着创作的基本概貌。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受众的文化消费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地生成、变化和发展。受众的文化消费的心理需求——这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文化消费资源多元化的条件下决定着电影创作的得失成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影艺术的存亡。简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文化消费资源多元化的条件下,电影消费决定电影创作。


(编辑:晓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