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关中民俗文化艺术研讨会在陕西举行

时间:2012年10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研讨会现场

  由中国民协、陕西省文联主办,陕西省民协、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承办的第二届关中民俗文化艺术研讨会,10月12日至14日在陕西西安隆重举行。

  本次大会以“推动民俗文化传承、促进民俗文化发展、加大民俗文化研究、提升民俗文化影响”为宗旨,以探寻关中民俗文化艺术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规律为主线,通过全会与分组的形式,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斌,中国民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主席王勇超出席并致辞;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黄道峻主持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叶舒宪、石兴邦、朱凤瀚等来自全国各地和陕西省内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关中民俗文化艺术的地位、关中民俗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中民间艺术研究、民俗艺术与创意产业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和探讨,为关中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献计献策。

  学者认为,本届研讨会对进一步推动民俗文化理论的研究,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升民俗文化的影响,探讨关中民俗文艺的历史变迁、发展规律,以及整合陕西文化资源,培养后备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

  14日上午,与会专家学者亲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参观考察,零距离感受关中民俗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对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在传承民俗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002年7月,以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为主旨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盛大奠基;是年底,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即发起主办了首届关中民俗艺术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33万字的《关中民俗艺术论集》。(杨向东 叶 净)

解读民俗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走进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就可以感受到“八百里秦川”的淳朴民风;瞻仰到“十三朝古都”的深远文脉;领略到“自古关中帝王州”的磅礴气象;触摸到“得关中者得天下”的扑朔迷离。在民俗博物院里徘徊,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华民俗的缩影,找到回家的感觉,破解文明古国心灵的密码,解读神奇民俗的历史与未来,寻觅精神家园的美好与芬芳。

  民俗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心灵密码。它凝结着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未来,彰显着民族的智慧和风采。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华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万千民俗,在神州大地展开了一幅五彩缤纷的风情画卷。

  民俗是一种思维文化和行为文化。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民俗现象,主要在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巩固、发展或得到调整。”民俗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的秉赋,是一种自发的创造力量。它体现在民族文化、特性、气质等方面,它伴随着民族形成与发展与生俱来,不能也无法从其他民族的文化模式中学到,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禀性和精神取向,是这个民族的共同信念和共同认同。

  民俗是民族的文化胎记和底色,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文化约定。它渗透在民族的文化、性格、思维、情感和心理中,为本民族本地区所认同和追求并体现到其行为和实践中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体系、性格品质、审美情趣、行为举止和精神风貌等各方面。正像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所说,“人从出生之时起就被风俗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而且启蒙性的民俗教化一经被认可并接受,自然就会变为一生的文化自觉。正如有学者所说:“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表明了此民族存在的价值。”

  民俗是民族特有的精神花朵。一个人的智慧与境界,一个社会的公正与良知,一个国家的道德与文明,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都是在民俗底色上折射出的光彩,都是民俗的法师以神秘而万能的刻刀雕塑出来的独特形象。人的一生,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无不自觉地遵守民俗的指令。民俗规定着民族的文化生活,集中体现着民族的精神面貌。

  民俗是民族特有的文化结晶。很多民俗虽然以非物质的文化形态传承,但并非是无影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抽象存在。它有源头出处,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它有存在方式,它广泛渗透到各民族社会生活和生存实践的各个领域。从古至今,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都在各族人民的民俗中得到弘扬和体现。那些温良、恭敬、谦让、宽厚、信义、孝廉、勤俭、自强、进取、重德、仁爱、忠公、爱国等品行都以民俗形式反映在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成为支撑各族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民俗力量,这种深深熔铸在民族成员血液中的民俗,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不断发挥着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促进作用。

  民俗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文化长河。民俗伴着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一起前行它不是僵死不变的,而始终是在不变中有变化,在流淌的长河中不断奔腾出新的浪花。我们应让美好的老民俗新起来,让遗忘的死民俗活起来。找到孔子所说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鲜活境界。

  在时代剧变、民俗流逝的重要时刻,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将那些将要被推土机铲平的关中民居抢救下来,为关中民俗的抢救、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播建造了一座美好家园,开启了一扇向社会、向世界展示关中人民以至中华民族高尚文化精神和迷人文化魅力的窗口。保护传承民俗并非要墨守成规,而是要让民俗充满生机和活力。简单地说,当我们站在关中民俗博物院中的时候不是驻足回首,而是牵手前行。让民俗永远保持生生不息,勃勃上行,锵锵前进的气势。我想,关中民俗博物院做到了。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