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寄洲:“不赔钱”导演的电影经

时间:2012年10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博
1029-8-4.jpg

“拍了一辈子电影,我还是个‘半瓶子醋’。比起孙瑜、蔡楚生那样的大导演来,我还差得远。”一个深秋的清晨,刚刚获得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严寄洲...

严寄洲近照

电影《英雄虎胆》剧照 一九五八年

  “拍了一辈子电影,我还是个‘半瓶子醋’。比起孙瑜、蔡楚生那样的大导演来,我还差得远。”一个深秋的清晨,刚刚获得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严寄洲导演望着记者,缓缓道出了这样一句开场白。一丝从容的微笑均匀地分布在老人布满沟壑的面孔上,仿如冬日里隐隐绽放的阳光。

  “不赔钱的导演”、“惊险片大师”、“八一厂故事片第一人”……严寄洲的名字与无数的荣誉联系在一起,有时甚至会让人觉得,他那波澜起伏的一生难以用只言片语来描述。但透过老人单纯却坚毅的目光,你仿佛又可以大致读懂他对电影的那份深情。

  于是,一位95岁电影人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

上海的学徒,延安的兵

  1917年,严寄洲出生于江苏常熟。在他年幼的时候,中国电影也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当时上海几乎是全国唯一的电影制造基地。距离上海不远的常熟由于风光秀丽,成为了各大电影公司常备的外景地。严寄洲至今仍对自己第一次看到电影剧组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一大群人拿着各式各样我不认识的机器在那里拍摄,让从来没有看过电影的我充满了好奇。”严寄洲回忆道,“我当时就想,他们拍出来的东西,得多神奇啊!”

  几年后,严寄洲看电影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初中毕业后,他只身来到大上海,考入当时的世界书局,成为一名月薪20元法币的“练习生”。走在灯红酒绿的马路上,只有那一家家面貌各异的影院能够吸引“乡下佬”严寄洲的眼球。为了能多看几次两毛钱一场的廉价电影,严寄洲除了饭钱和房费,几乎全无花销。

  随着观片量越来越大,严寄洲渐渐萌生了拍摄电影的想法。但对于一个完全没有学过电影技法的“门外汉”来说,要加入电影公司并非易事。就在严寄洲盘算着如何进入电影圈的光景,“淞沪会战”爆发了,世界书局被迫停业—— 一个满怀着电影梦想的青年就此失业了。

  正当严寄洲茫然惆怅地徘徊在上海街头的时候,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经朋友介绍,我加入了一个叫做‘国民救亡团’的组织,这个组织其实是由共产党在上海的地下党领导的。”严寄洲回忆道,“很快,我的名字就出现在了敌人的黑名单上。党组织为了保护我,暗中将我送到了延安。”

  1938年,21岁的严寄洲辗转抵达延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被安排到贺龙领导的八路军一二〇师战斗剧社担任戏剧教员。当时延安的物质条件十分匮乏,只有袁牧之、吴印咸等人组成的“延安电影团”能够利用极其有限的胶片拍摄一些纪录片。为了尽可能多地创作服务群众的艺术作品,严寄洲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成本更低的戏剧上,他创作的话剧《九股山的英雄》《自家人认自家人》《求雨》、歌剧《女英雄刘胡兰》,都成为了革命老区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就这样,严寄洲在战火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代。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对于当时32岁的严寄洲而言,电影已经变成了一种爱好—— 一种令他无比向往,却似乎渐行渐远的爱好。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短短4年之后,电影就将再次进入他的生活,并且就此与他相伴一辈子。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