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新闻眼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王洛勇谈电视剧《焦裕禄》

时间:2012年11月06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今年,是焦裕禄去世后的第四十八年,10月21日,电视剧《焦裕禄》作为十八大献礼片登上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一开播就赢得好评,尤其是主角王洛勇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赏。

  这部电视剧从2008年开始进入筹备阶段,剧组辗转于焦裕禄工作、学习过的哈尔滨、黑河、洛阳、兰考、淄博等地拍摄,黑土地上爬冰卧雪,黄河滩上摸爬滚打,力图还原最真实的焦裕禄。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使得焦裕禄的事迹广为人知。1990年,电影《焦裕禄》将焦裕禄搬上大银幕,主演李雪健塑造的焦裕禄形象也深入人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年轻的一代人已经不那么了解焦裕禄了, “如果像焦裕禄这么好、并且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被遗忘,那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责任!”王洛勇起拍摄电视剧《焦裕禄》的重要性时这样说。

  “百老汇华裔第一人”,是王洛勇最响亮的头衔,不过这个洋味儿十足的头衔,也让他在《焦裕禄》开拍之初承受了很大压力。焦裕禄是一个踏实勤劳、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县委书记,王洛勇能有这种气质吗?好在王洛勇的外形在一开始帮了他很大的忙,瘦削的脸庞、小麦色的皮肤、挺直的鼻梁、饱满的精神,“当年见过焦裕禄的人都说我像‘焦书记’,特别是额头、鼻子和侧面最像。”他非常自豪地撂起额前的头发,“焦裕禄的家属、老同事和工作地的乡亲都认我,我们去的时候老百姓都拉着我,说要和‘焦书记’拍照,还给我讲了好多‘焦书记’当年的事儿。”这些从老百姓口中得来的一线材料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使王洛勇开始认识了真实的焦裕禄。“其实我拍之前还在琢磨呢,这焦裕禄是有这么好吗,会不会是以前喊口号式的喊出来的?去了才发现,那儿的老百姓是真心喜欢焦裕禄,不是一个两个人夸他,大伙儿都来给我们讲他的事儿,我们演的也都是真事儿,特别有底气。”

  为了追寻角色,“我要让自己后退,退到当时的环境里去,好像自己从来没喝过咖啡,没去过纽约。”

  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被剧组亲切地称作“二姐”,她给剧组提供了很多一手材料,也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给了王洛勇很多帮助。王洛勇说:“我在戏里穿她织的、和她父亲一样的毛线背心;戏外吃她做的、她父亲曾嚼过的野菜高粱馍;时常听她讲父亲的一生,他说觉得亏欠他母亲,所以在每次帮助别人的时候才会叫别人‘娘’,才会说出我是人民的儿子这样的话。”这可是帮了王洛勇大忙了,“其实最开始见谁都让我喊‘娘’,我觉得挺不自然的,有点儿开不了口,后来二姐给我讲了,我就知道了。”一个“传奇”的人物就这样让王洛勇摸到脉搏了。

  随着材料的积累,王洛勇不断更新着自己对焦裕禄的认识,越来越了解他,也就越来越热爱他。王洛勇说:“其实拍摄之前印象中的焦裕禄就是一个土里土气的热血青年,后来在农村当了干部。后来一去了解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焦裕禄可不简单啊,他有‘革命家的坚定、艺术家的浪漫、科学家的信仰’。”而这部电视剧杀青之后,王洛勇俨然已经是“焦裕禄活字典”了,谈起焦裕禄来滔滔不绝。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哎哟,焦裕禄这个人太有意思了!”除了工作上的认真负责之外,王洛勇说他特别佩服的是,真实的焦裕禄在哈工大上过学,学习过技术知识,懂得科学,也喜爱音乐、文学,还拉得一手好二胡,在家庭中也是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他自己觉得亏欠家庭,但其实并没有,他已经做了他所能做的最好的一切。“如果这世上有‘完美人’,那么焦裕禄一定就是其中一个。”

  谈及整个拍摄过程,王洛勇坦言是个“灵魂被洗礼的过程”,“扮演焦裕禄仿佛就是在上一堂课,人生最大的一堂课,令我一生都受用。”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