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职业:秦巴山里的“郧西三弦儿”

时间:2012年11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卫华

  拨弦唱曲是查茂华生活里从未间断的内容,时有重要演出请他表演

  传统民间艺术言传心授之法仍在查茂华这里延续,他现在最希望能做好的事情就是培养出合格的“郧西三弦儿”传承人

  现在“郧西三弦儿”的伴奏融入了其他乐器,“三弦”和“简板”这两种乐器缺一不可

  鄂西北的郧西有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郧西三弦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曲艺小种,已经在秦巴山里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的生长发育,成为郧西人自己独有的文化特产,散发着芳香,闪耀着光彩。

  “郧西三弦儿”的形成与周边多文化的渗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日的艺人们行走卖艺于秦巴之间,他们带来了陕西清曲以及河南的大调曲子,与当地的小曲小调相互融合扎根于郧西。通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口传身教,这种民间弹唱艺术传承至今,已是自成体系,独具特色。

  一方水土的“郧西三弦儿”在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轻松自如,逢年过节,或农闲之时,或谁家操办喜事,几个人相坐在一起,一把弦儿,一副板儿,自弹自唱,或你弦他唱,或一唱众帮。叙掌故、道历史、话俏皮、逗诙谐,家长里短,生动活泼,一派原生态的模样表现出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

  “郧西三弦儿”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唱腔曲牌,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唱腔,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靠这些唱腔来体现,按需所用灵活变化。它的曲牌唱词十分讲究,一部分属于绝律诗体,一部分属于元曲式的长短句,最具特点的“越调头”、“越调尾”,构成了“郧西三弦儿”音乐的基本形态。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郧西三弦儿”已经有了专业的表演剧团,曾经的“闹地玩儿”已经被现代化的剧场舞台表演所替代,表现形式焕然一新,以表演唱、伴舞唱、朗诵唱取代了过去以坐唱为主的单一形式,使这一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风采。新编“郧西三弦儿”在传统“郧西三弦儿”的基础上,取其精髓兼收并蓄,对词、曲、表现方式进行了改编和创新,简洁明快,清丽典雅,给“郧西三弦儿”赋予了新的审美情趣。

  在郧西,喜欢听“郧西三弦儿”的人就一定会知道“郧西三弦儿”的传承人——令人敬重的老人查茂华,他与一般所认为的艺人或者某种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不同的是,查茂华深谙“郧西三弦儿”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内涵,有自己对“郧西三弦儿”深刻的见解,他能唱、能弹、能编唱词编唱腔,更重要的他是新编“郧西三弦儿”的创编人,一些新形成的曲牌均为他所编。

  查茂华和蔼可亲,目光炯炯,虽是年逾古稀,仍然为“郧西三弦儿”而忙碌。令查茂华最担忧的是:“郧西三弦儿”虽已被列为保护项目,但群众基础并不如从前,如今的年轻人对这一传统曲种知之甚少,学习三弦乐器的兴趣比较淡漠,即使从业的年轻人也是比较清贫,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着这种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跟查茂华谈“郧西三弦儿”,他便会精神抖擞、如数家珍,听他唱“郧西三弦儿”,令人感受到他的身上散发着“郧西三弦儿”全部的精神气息,不禁感慨“郧西三弦儿”之所以传承至今,不就是数代艺人们潜心守护薪火相传的结晶吗?

  都说“没有吃马头羊就没有到过郧西”,随着各方对“郧西三弦儿”文化魅力的认同,有一天人们也会说,到郧西不得不听“郧西三弦儿”。“郧西三弦儿”不仅是秦巴山里的,也是山外面的。愿它能像静静流淌的金钱河水波光粼粼荡漾似金,能像天河边上织女回乡的故事一样代代相传。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