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音乐节让古典音乐变时尚

时间:2012年11月28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蔡 萌

  日前,随着美国流行音乐唱将迈克尔·波顿与中国三大男高音戴玉强、莫华伦、魏松联袂演唱的《今夜无人入睡》的结束,为期25天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画上了句号。从1998年正式创办至今,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从当初的“不被看好”成长为今天北京演出市场的品牌和国际著名音乐盛会。

 要多元 要创新

  与人们的传统印象不同,主打古典音乐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在节目策划和设计上总是新意不断、创意迭出。

  “音乐节一路走过来的15年,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建立一支职业化的运作团队和创新理念,这是音乐节走到今天的法宝。”在很多场合讲起北京国际音乐节,作为创立者、掌舵者的余隆都如是表示。

  “对于音乐节来说,每年需要应对的最大难题就是节目的策划和设计。”北京国际音乐节节目总监涂松对记者说:“从我们这些年的海报设计你就能看出,音乐节每年的主题都有所不同,我们在不断尝试新的色彩、新的创意。接下来以什么为主题?在邀请到名家名团的同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如何带给观众更创新、更多元的选择?我常常在想,在如此浓缩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能做到什么,我们不是给观众两种选择——好的和坏的,我们要做的是给观众更多元的选择——在许多种好的之中,选你最喜欢的、最适合你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过去近一个月的演出中,观众除在音乐节的舞台上欣赏了包括哈雷管弦乐团、伦敦小交响乐团、钢琴大师鲁道夫·布赫宾德、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等古典音乐领域中的传统名团名家的风采外,音乐节还破天荒地将流行音乐元素注入演出节目内容,不仅邀请到了迈克尔·波顿,还把崔健、罗大佑两位华语流行乐坛的重量级人物纳入阵容。此外,音乐节对传统的古典音乐演出进行了大胆创新,如花腔女高音曹秀美一改往日的端庄与典雅,大胆挑战了豪放不羁的音乐剧唱段,并即兴演绎了时下流行的《江南Style》;在王府井教堂,皮亚佐拉热力四射的探戈舞曲取代了以往的古朴与严肃。

  事实证明,多元、创新的节目策划收效颇佳。无论是崔健、罗大佑联袂谭盾、余隆的跨界音乐对话,还是迈克尔·波顿与中国三大男高音的惊艳合作都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10月11日晚,曹秀美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的《跨界与碰撞》主题音乐会更是让乐迷疯狂。一位乐迷在观看演出后在微博中写道:“北京国际音乐节曹秀美的跨界专场独唱会high到家了!曹姐姐总是有抖不完的料,永远在你的意料之外。返场《拉德斯基进行曲》她竟然跑回来唱上了,副歌时才想起拍下这段视频,竟然还有《江南style》,简直闹翻天了。”

古典音乐也能玩流行

  15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直在努力寻找、建立一条消除距离的捷径,让古典音乐以更具亲和力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以往人们常会说‘将古典音乐普及’之类的口号,其实,比起‘普及’这个词,我更倾向于‘popular’——时尚,受欢迎,我认为古典音乐完全可以是popular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途径,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古典音乐。这也是本届音乐节,我们把许多重要的演出都安排在三里屯的原因。我们考察了北京很多的商业中心,觉得这个地方最时尚、最具青春气息,往来人群多是年轻人群体。新的欣赏方式也会带来新的文化融汇,让艺术与商业实现最完美的融合。在这里,即使你没有时间、即使你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也能享受到古典音乐。”涂松说。

  为此,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共有多达13场常规演出及多场教育活动安排在三里屯VILLAGE橙色大厅,占了总日程安排的一半。与高雅艺术素无联系的三里屯一时间成为了北京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包括钢琴大师布赫宾德的7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会、布里顿的儿童歌剧《诺亚的洪水》、莫斯科斯列坚斯基合唱团音乐会以及由余隆、罗大佑、谭盾、崔健进行的“音乐节朋友们”对话等都相继在这里举行,并通过户外大屏幕进行了实时直播,实现了演奏厅内外的双向互动。

  当朗朗乐声与缤纷多彩的时尚街景遥相辉映,越来越多的观众被音乐所吸引,在场外驻足观看,越来越多的人在购物、休闲之余走近音乐节,感受古典音乐带来的别样体验。“起初,很多人觉得这样做风险很大,因为相比其他演奏形式,钢琴对声场条件的要求更高。但我们一开始就考虑要把钢琴演出搬到这里来,我们走的就是一种极致路线,在喧嚣与安静中彰显音乐的力量。通过这次在三里屯VILLAGE橙色大厅的演出,也许不会对什么人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但至少有一点,更多的人知道了贝多芬有32首奏鸣曲。而且,通过演出现场户外大屏幕的直播,更多普通人知道了布赫宾德,知道了北京国际音乐节。那么,他们对古典音乐的认知范畴是不是也扩大了一点点呢?”涂松表示。

15年,只是开始

  “过去15年,我是看着北京国际音乐节从一个只有4个人的办公室发展成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节,对我来说,这也是非常骄傲的事情。”在本届音乐节闭幕演出的新闻发布会上,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说。

  15年前,当余隆首次向朋友提及在北京举办国际音乐节的想法时,很多朋友都认为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令很多业内人士意想不到的是,历经15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成为了国际著名的音乐盛会。

  “15岁意味着北京国际音乐节步入了青春期,青春期的音乐节有很多幻想、遐想和梦想。和创立之初相比,我们不希望音乐节只是引进名家名团,我们想把音乐节带到更加广阔的舞台上,通过更多的创意让音乐节给大家带来一个更大的梦想,把中国最新的艺术形式推向世界。”余隆说。于是,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依然延续多年来对当代前沿音乐领域的关注,10月21日、22日,美国先锋派音乐鼻祖约翰·凯奇的经典作品《4分33秒》首次在国内亮相并连续两天上演了“乐队版”和“大师版”两个版本。面对这一前卫感十足的当代作品,北京的乐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足以证明音乐节过往14年来在拓展和提高观众欣赏范围及水平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15岁只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一个开始,”余隆说,“目前,2013年、2014年的音乐节,比较清晰的框架已经出来了,再接下来两年也在计划之中。我希望未来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将更具创造力。树立起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理念,我们也想把音乐节带入更完美的境界。”就在11月1日音乐节临近闭幕之际,余隆与正在造访北京的萨尔斯堡复活节音乐节艺术总监蒂勒曼一同宣布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斯堡复活节音乐节的系列深度合作的开篇——共同制作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明年3月和10月将分别在萨尔斯堡和北京上演。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