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戏剧是一生的责任 ——访香港著名戏剧人毛俊辉

时间:2012年12月03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陈 璐

毛俊辉 陈 璐 摄

  他做了很多事,经历丰富到几本书都写不完;他又只做了一件事,那便是挚爱心头的戏剧。他文质彬彬、谦逊儒雅,言谈举止令人如沐春风;他恪遵行业操守,对剧目要求严格,曾因作业不合格骂哭过学生黄秋生,梁家辉在排演他的《新倾城之恋》时推掉其他片约……他就是香港著名戏剧人、资深舞台导演毛俊辉。

  在香港戏剧界,毛俊辉这个名字无人不晓。作为香港戏剧“北上”的代表人物,他执导或参与创作了《酸酸甜甜香港地》、《新倾城之恋》、《德龄与慈禧》、《曙色紫禁城》、《情话紫钗》等舞台剧作品,在内地演出后的反响和口碑亦不容小觑。日前,毛俊辉在北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畅谈已被他视为一生责任的戏剧事业。

  出生于上海的毛俊辉,10岁时举家迁往香港。他于1968年到美国爱荷华大学进修戏剧,师从表演大师桑福德·迈斯纳,获得戏剧艺术硕士学位。留美期间,毛俊辉做过电影、电视的导演和演员工作,曾任美国加州拿柏华利剧团艺术总监,后又担任纽约新美亚剧团副总监,还参演过百老汇音乐剧等剧场演出。

  这段经历和与诸多顶尖艺术家和创作人合作的机会令毛俊辉十分珍视,他说:“我非常幸运在早年的经历中学到很多,有那么多人给我机会和指导,后来我回到香港,在教学和创作时就把这些外国的好的东西介绍过来。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女儿周采芹在英国生活了很久,有一年她经过香港,看了我排的《三姐妹》,认为这是非常有国际水准的、抓到契诃夫精神的《三姐妹》。我觉得,除了做自己的戏外,我也有责任去带头做一些事情,推动我们的戏剧事业向前发展。”

  对毛俊辉而言,责任二字绝非说说而已,而的确是时时刻刻放在心头肩上。1985年,毛俊辉就任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为香港演艺界培育了众多出色的接班人,其学生包括后来很有名的黄秋生、甄咏蓓、谢君豪、陈锦鸿、张达明等。2001年转任“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后,他又致力于发挥话剧团在香港剧坛的艺术作用,巩固和拓展香港观众群,提升其社会文化素质,执导了世界级剧作家的经典作品和《地久天长》、《还魂香》、《新倾城之恋》等诸多原创作品,并不断探索跨境文化交流,努力扩大话剧团在内地和国外的声誉。2004年,他为话剧团订立“主剧场”和“2号舞台”发展方向,力图开拓更多元化、更具新意的创作空间。2008年离任时,他获赠香港话剧团首位“桂冠导演”名衔,而5度荣获由香港戏剧协会颁发的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导演奖”及香港艺术家联盟颁发的“艺术家年奖1999(舞台导演)”,也可说是名至实归。

  “我做了一辈子的戏剧。年轻的时候,戏剧替我解开对人生的很多疑惑;如今,很多东西有了切身的体会,戏剧又给予我生命力和前进的动力,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探讨、感受和分享人生中的很多东西的平台。”毛俊辉说,离开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位置后,他发现,关心和培养更多年轻人的创作,与大家在艺术上继续探讨和交流,带给他更大的喜悦。如今,头衔是香港“亚洲演艺研究”创办人及总监、亚洲戏剧人联盟常任理事的他,正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延续着自己的责任之旅。他的“友导计划”“毛俊辉戏剧计划”,不但助力《一起翻身的日子》、《情话紫钗》等剧目的出炉,也以自己丰富的文化体验、创作心得帮助那些新兴的艺术家、导演得以提升。

  毛俊辉曾写过一个关于本地主流戏剧实践的研究报告,名为《香港剧场有多少作为》,通过对业界大小剧团的深入访谈,对业界的生态环境作出分析及评估,为政府推出文化政策做出参考。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索戏剧事业发展途径的毛俊辉认为,资金、人才以及其有机结合非常重要。他强调剧目内容的提升和发展,认为舞台剧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更多的经典作品,而各种资助就成为其中的催化剂。

  毛俊辉说,香港的戏剧从起步发展到现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需要更大的提升。“目前的机制已经跟不上发展和实践了。随着香港戏剧的繁荣,有一部分人现在已经脱离了起步阶段,政府应对这部分人有更大的投入和更多的关注。”“精湛的创意是戏剧最核心的东西,我们从年轻的时候开始爱上剧场,就是因为那些了不起的作品。那么现在有多少这种作品呢?国内有很多人才,但是有没有人能帮这些人才做出作品?做出的作品是不是可以留下来?”

  曾学过8年的梅派唱腔,父母都是京剧迷的毛俊辉,从小就爱看戏。他表示,年轻时京剧的滋养弥足珍贵,成为启发自己戏剧创作的重要源泉。“我由衷地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会去想应该怎么更好地展现中国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应该如何把这些传统文化更好地展现给现代的观众,把传统和经典的东西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结合起来。”

  在毛俊辉的戏里,你可以看到中西元素、古今元素的各种混搭,但并不给人杂乱之感。谈及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文化交流,毛俊辉说,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香港的文化更加包容和开放一些,希望这种包容和开放能够为内地的戏剧创作带来一定观念的转变,也希望香港能从内地吸收更多的专业养分,增加自身的厚度和深度。至于推动国内的戏剧走出去,毛俊辉认为我们“不能妥协”,要“尊重作品,不要刻意讨好市场,把我们最好的东西呈现出来就是了。起步时期的工作很费劲,但总要有人去做,慢慢地大家就会接受和欣赏了”。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