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更加自觉的大学文化

时间:2012年12月04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汾 灵

  日前,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明:北京大学在今后5年中要下决心抓文化建设,要把文化建设作为战略举措、办学之魂来抓。这样的认识在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界是有深远关怀的。

  大学是什么?无论是西方大学渊源的“雅典学园”,还是中国大学源头的“太学”,在前现代社会,都是统治集团传承历史文化、培养统治精英的所在。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大学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当代世界,大学的命运更是和一个国家的知识赓续、思想生产、科研创新、文化融合紧密相关。对今天的中国而言,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就不可能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队伍,就不可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创造型人才,在各行各业、各种社会领域,支撑起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会失去重要的支撑。

  但是,中国大学要承担如此重大的历史责任,除了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管理服务、合作交流等方面要不断提高质量外,还必须抓好大学的软实力——大学文化的建设。何为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层面的存在和追求。文化的价值理念可以包含和渗透在建筑、环境、餐饮、服装、礼仪规制、艺术作品等各种物质存在和人本身的各种言行中。但是,并非所有的物质形态的存在必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物质形态的存在,有可能变成割裂文化、折损文化的糟粕,甚至有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一种背离人性、违反人伦的毒瘤。

  大学,由于其在文化资源上的占有优势,最容易和人类历史文化传统相衔接;由于其承担了人才培养的任务,其活动主体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由于其承担时代责任的需要,必须能批判性地融合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创造,从而引领时代风尚,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提升。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来说,大学更要承担起为人类创造新的更高级文明提供思想和精神动力的重大责任。大学的文化自觉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大学在物质条件上的改善日新月异,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却还存在很大差距,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等方面,还备受媒体和社会訾议。这些问题的出现有诸多客观原因,但是大学管理者对大学文化在情感上的疏离、在认识上的淡漠、在实践中的懈怠,则是不可不正视的主观因素。

  必须承认,在当代社会推动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复杂多样的,比如,市场功利主义的侵入、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大规模扩招的挑战、中国大学管理机制的滞后等等,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中国大学在面临多重压力时,缺乏明确的价值定位,更没有建立一成套的立足于实现自己价值目标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没有通过有效的物质载体为这些价值理念的练习和修行,营造必需的现实环境,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撑。“树欲静而风不止”,其结果,就是一部分本应该是文明基石、文化殿堂的大学,弥漫着官僚气、市侩气、媚俗气、萎靡气,成为提供“负能量”的场所,让学生灰心、家长忧心、社会担心。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北大、清华、南开、西南联大等都曾经在山河破碎、血雨腥风、世风硗薄、人心离散的情况下,以博大的家国情怀、深沉的责任担当、丰富的人文意蕴、磅礴的青春勇气、韧性的事业追求,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他们的精神和事业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中国人用之不竭的思想和精神资源。面对这些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即使我们有种种困难和挑战,也应该无畏地选择面对,勇敢地选择担当。

  归去来兮,大学之魂!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