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焦裕禄》引发共鸣 文艺作品需回应时代精神诉求

时间:2012年12月05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焦裕禄精神曾经陪伴几代中国人成长。一部30集的电视剧,再度唤起人们对于这位好公仆的敬意。近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的电视剧《焦裕禄》,曾历经4年多的创作,先后11次反复修改剧本,主创人员对于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让荧屏上的焦裕禄传递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12月4日,在上海召开的电视剧《焦裕禄》评论研讨会上,不论专家学者还是基层干部、在校学生,都对该剧的艺术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与会者认为,焦裕禄的精神在当下有一种直指人心的意义,应当继续大力弘扬;电视剧作为弘扬主流价值的有力载体,应当着力于回应时代的精神诉求。

焦裕禄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有人认为焦裕禄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典型,他事必躬亲,有时甚至没有“人情味”,今天的社会已不具备这种气候、土壤了。英模的成长离不开时代,但英模精神也有“保质期” 吗?

  “英雄人物不能被推上神坛供人观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务长曾俊说:“不少干部告诉我,观看电视剧《焦裕禄》让他们心头涌起愧疚。这说明焦裕禄精神并没有脱离这个时代,电视剧透过具体的情节和故事,彰显了焦裕禄精神超越时空的价值。”他举例说,焦裕禄和土豪斗智斗勇,在机械厂搞科研,在兰考除三害,在每个阶段都十分优秀,支撑他的恰恰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做不好他会觉得对不起党,对不起老百姓。“现在很多人不缺乏气场,不缺乏形象,缺乏什么?恰恰是看不见的精气神。”

  而电视剧焦裕禄通过生活细节,展现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这个时代同样需要的精气神。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郦国义说:“借用剧中的一句话,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浩然正气,才能顶天立地,一个国家有了这样的浩然正气,才能处于不败之地。”正是通过焦裕禄身上的浩然正气,展示出焦裕禄一代人自力更生、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焦裕禄的形象就像明镜高悬,可以照出很多东西,不仅针对全体党员和干部,实际上也是全体公民的一面‘明镜’。”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巫志南指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电视剧《焦裕禄》不只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必看之作,也值得每一个公民看一看。“对于党员干部,焦裕禄处处以民为本,时时忧民所想,可以让那些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感到汗颜。同时,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的真诚、真孝、重情重意,也会广泛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晓玉表示,焦裕禄思想时过境迁,是拒绝高尚、反对理想,为自己的不正、不善、不美、不真寻找托词和借口的表现。

  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焦裕禄或许只是印象中一个远去的背影,但是电视剧运用平易近人的言说方式,让不少人对焦裕禄精神有了新的认识。是什么让焦裕禄精神永不褪色?在上海戏剧学院学生范平灿看来:“那是因为焦裕禄精神的内核是通民心、通人性的。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这个通民心通人性就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做人民的儿子,不是做父母官。而对于青年人来说,如果不谦虚老实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我们会愧对这个时代。”

文艺作品接地气才能动人心

  从长篇通讯到电影,焦裕禄的人生侧面、精神品格被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电视剧如何不落窠臼地展现焦裕禄?

  “电视剧赢得老百姓的喝彩,是因为剧中的焦裕禄说出了人民的心声。”郦国义表示,电视剧《焦裕禄》在现实英模题材当中,是一个新的起点和标杆,为主旋律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借鉴。电视剧《焦裕禄》中很多故事,让人耳目一新,上过哈工大,还在工厂从事技术工作的焦裕禄形象,比记忆中的焦裕禄更丰富更鲜活。当然,除了在内容上展现出不同于以往作品中的焦裕禄,电视剧还说出了很多老百姓心里的想法,呼应了老百姓的召唤,所以观众都爱看。剧中,焦裕禄如何对待冤假错案,如何教育自己孩子,又如何同情大学生;焦裕禄传达文件时,用最朴素的语言说话,挂出“除三害办公室”和“反走后门办公室”两块牌子……这些都展现了他对人民的态度,做官的态度,老百姓看了心里都会有触动。

  剧本写的朴素,对话讲的朴素,角色演的朴素,叙事手法朴素,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将《焦裕禄》电视剧的成功归为数个“朴素”,正因如此,楷模的精神力量才能像春雨般浸润观众,让人慢慢沉浸在剧中,最终被真正感动。

  电视剧《焦裕禄》叫好叫座,也为如何拍摄主旋律电视作品提供了经验。在编剧李云良看来,能够打动人心的主旋律创作并不在于喊出了多少豪言壮语,而在于展示了多少真实动人的细节。在电视剧《焦裕禄》里,焦裕禄那些过去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些过去常被归为琐碎的、边缘的细节展示,恰恰是极具艺术魅力的部分。“真实的人物才有生命,才能赢得观众的青睐。电视剧《焦裕禄》是一个侧面,代表了近年来上海主旋律创作的收获,也体现了当下文艺创作思想的开放进步。”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聂伟表示,近年上海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非常热闹,自《誓言今生》成为央视一套开年剧之后,已有十多部沪产剧亮相央视,“上海电视剧对重大题材和英模人物的塑造,再次验证了一个判断:电视剧是融合大众媒介与主流价值的最佳载体。”

  “够分量”的作品也让学者眼前一亮。“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的时代,文艺创作同样要坚持百花齐放,主旋律在‘百花’中并不是做边角料。”王晓玉表示,愈是商业化愈是需要坚守,“像《焦裕禄》这样的大气之作,生动地体现了当下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