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封为何变“妖风”

时间:2012年12月11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贺

  现在,走进书店想找一本“素面朝天”的书真不容易,很多图书总会在封面之外再缠上一份印制精美的腰封。声名显赫的推荐者、辞藻堆砌的夸张评语、位次突出的排行榜……似乎都在对读者说:“你若不买,就对不起我。”然而,许多腰封上的评语并非出自推荐者之手,畅销榜上的排位也经常子虚乌有,因此上当的读者更是大有人在。

  难怪作家麦家近日在微博上吐槽:“据说截至上个月,我用各种夸张美言推荐的书有31本,实际上我推荐的只有4本。4本也不全部都是真心的推荐,有的是迫于人情,捏着鼻子说的。”

  莫名其妙变成腰封上的推荐人,有此遭遇的绝非麦家一人。有出版界人士透露,某知名作家发现自己的名字印在了某书的腰封上,还有一段颇有水平的推荐语,惊讶之余打电话询问该书责编。没想到,人家反问:“用一下你的名字有什么大不了的,给你开稿费就是了。”在这位责编眼里,荐书乃雅事,用点小手段,无伤大雅。

  眼下出版业竞争激烈,用腰封凸显图书的价值和特点,吸引读者购买,本无可厚非。但在欧美出版业,无论直接印在封面或封底,还是印在腰封上,推荐语和推荐人一般都是真实可信的。如果像国内一样,捏造名人荐言来做腰封,往小了说是“拉大旗作虎皮”,往大了说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甚至有欺诈之嫌。

  对于“无腰封不成书”的现象,出版者也有一肚子苦水。图书行业本就利润微薄,又难以仿照其他商品的广告模式。一面是宣传经费有限,一面是不宣传就卖不动,两面夹击之下,出版商只好在腰封上动脑筋。在这种不良倾向下,原本纯粹的腰封沦为弄虚作假的“妖风”,被冠上“谎言集散地”、“吹牛大本营”的坏名声。

  其实,腰封本没有错,它的存在也是图书市场的发展之需。一段恰到好处、魅力十足的推荐语,足以吸引读者驻足翻阅、掏钱购书。特别在当前媒体书评版普遍减少、而图书却越出越多的背景下,名家荐书对于引导读者、打开销路,尤其重要。

  说到底,怎样打造好腰封,关键还要看出版者的态度。倘若能摆正心态,肯花功夫,寻找合适的书评人、审稿人,拿到精彩实在的推荐语,也绝非多难之事。对于名人来说,在多向读者推荐好书的同时,也要爱惜“羽毛”、保守底线,秉持“没看过,绝不写”的原则。否则,腰封真变成“妖风”,难堪的是整个出版界。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