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改编剧:繁荣背后藏危机

时间:2012年12月13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 英

  1998年,当痞子蔡在网上发表《第一次亲密接触》时,他可能没有想到他的即兴之作竟开启了一片文学新天地,也定然没有想到若干年后网络小说改编剧竟占据了电视荧屏的半壁江山。同为大众文化的网络文学和电视剧一经相遇,便迅速感应到彼此契合的气息,从开化期到开花期仅用了短短几年。数一数这几年热播的网络小说改编剧吧:《裸婚时代》、《杜拉拉升职记》、《美人心计》、《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如果将上世纪90年代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热潮称之为第一次浪潮,而当今的电视剧领域无疑正处于文学改编影视的第二次浪潮中。网络小说改编剧能否经受大浪淘沙的考验?盲目预测毫无意义,冷静审视繁荣背后的问题才是应有之作为。

  同质倾向须警惕 题材空间待开掘

  当前的网络小说改编剧以“婚恋伦理”“穿越宫斗”“偶像时装”这三类题材为主。第一类代表作品为《裸婚时代》、《钱多多嫁人记》。这类网络小说贴近现实,其作者来自各行各业,所写内容也多是自己的工作、生活,这种“自传式”的小说比某些编剧的闭门造车之作更为真实深刻;第二类代表作品为《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这类小说情节复杂、戏剧化程度高,容易改编成电视剧;第三类代表作品为《泡沫之夏》、《佳期如梦》,这类小说将目标受众对准青少年,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青春偶像剧的缺失。

  随便打开一个大型文学网站,科幻/灵异、盗墓/悬疑、都市/言情、权谋/宫斗……如此丰富的类型选择绝对让人叹为观止。当然,类型虽多,都能用吗?一部剧试水成功后,一大批跟风之作便顺势而上,而新鲜期一过,观众的审美已然开始疲劳。

  当书迷呼吁将自己青睐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时,我们必须看到很多热门小说未必能拍成影视剧,例如风靡网络的盗墓小说《鬼吹灯》,曾有传言导演杜琪峰会改编成电影,但最后无果而终。虽然,硬性的审查制度排除了大量作品改编的可能性,网络小说领域仍有大片可开采的处女地。

  源头活水变死水 网络点击不全信

  从少数人独领风骚各几年,到今天的写手云集卧虎藏龙;从自由散漫的少量作品,到今天作品迭出的热闹景象——网络早已不是文艺青年抒情寄意的芳草地,而成为了巨大的掘金场。早在2008年,《鬼吹灯》的作者天下霸唱就入选了“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年收入超百万。据报道,文学网站支付给作者的稿费按字数、网络点击率等结算。一些作者为了赚取点击率,会刻意迎合读者口味,使得不少网络小说粗制滥造,甚至不乏色情、暴力等情节。而网络写作的零门槛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圈子,一群越来越低龄化的写手在网络上挥洒笔墨——据悉,慕容湮儿在创作《倾世皇妃》时只有18岁。年轻纵然是想象力的资本,但人生经历匮乏,作品内容缺少亲身体验与厚重文化底蕴。

  同时,与电视剧一样,网络文学也不可避免地走入了同质化的窠臼。一种类型作品红了之后,便有大量跟风之作,“男盗墓、女后宫”,这类作品的情节、故事和叙事方式等大都是模式化的。另外,当网络小说存在改编成影视剧的可能性时,部分网络写手便大量复制那些已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品,以期冀成为第二个获益的人,于是又带来了大批同质化作品。

  当然,网络文学作品中确实有精品存在,但正如高收视率并不意味着就是好剧作一样,点击率并不能完全代表网络小说的品质。所以,影视制作者在选择网络小说时,也应该有综合的考虑,而不能只看点击率。

  二度创作把好关 一步到位成捷径

  选出一部上乘的网络小说只是影视剧制作成功的前提。文字转化为影像才是重中之重,而生搬硬套、改得面目全非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泡沫之夏》受到众多网友的指责——该剧没有注重原著中心理活动的描写,使得不熟悉原著的人无法明白情节内容,甚至出现曲解主人公的现象。鉴于此,有些影视制作方选择让原著作者来改编自己的作品,如《后宫甄嬛传》的原作者流潋紫便是该剧编剧之一。随着网络小说与影视行业的亲密接触,许多专职网络写手也开始向编剧身份华丽转身。

  甚至,为了更好地与剧本衔接,一些文学网站在作者写作之初就介入操作。盛大等网络文学公司策划了一种新型网络文学生产项目,即生产专门针对影视剧改编的“潜影视剧本体”网络文学作品。网络作家天下霸唱曾透露,他在动笔开始新作《谜踪之国》之前,网站编辑给他寄来了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管理规定》指导写作,他也和多位影视制作人沟通过,最后决定以探险内容替代灵异恐怖情节,确保日后《谜踪之国》改编成剧本时少走冤枉路。

  不管是二度创作还是一步到位,网络小说改编剧若想走得更远更长久,创作者需要尽力发现网络小说与电视剧在情节表现上的互通之处,努力在影视业的制作准则与大众的审美需求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