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贾芝

时间:2012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金茂年

百年贾芝

□ 金茂年

  编者按:贾芝,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他凭借一颗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始终把发掘民族文化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使沉睡了千年的文化宝藏重放异彩。适逢贾老百岁寿辰,特刊发此文表达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对贾老的敬佩与爱戴。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是贾芝提出来的,也是他坚持实践了50多年的工作宗旨。贾芝的民族民间文学情结,是从延安时代开始的。解放后,他从事通俗文学、民间文学工作,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有了更广泛深刻的接触。一开始他就发现,少数民族文学有如半壁江山奇峰突起,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欣喜之余,开始了默默无闻的拓荒、征稿、组织采录、翻译、发表、出版和研究。

  1950年,贾芝在周扬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创办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50年11月,他创刊《民间文艺集刊》,发表了一系列少数民族文学的论文。1955年,贾芝又创刊《民间文学》,至1966年3月被迫停刊,共出版107期。1958年,贾芝、孙剑冰编选了《中国民间故事选》,这是各民族民间故事第一次结集出版;1961年,他们又编选了续集,这时已有了42个民族的作品;1984年编选第三集时便收入了56个民族及个别民族支系的作品。

  1959年12月,贾芝积极倡导安排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青海省文联在北京联合召开《格萨尔》搜集、翻译、整理工作座谈会。贾芝在大会发言中强调:“发掘这一史诗,应在‘抢救’二字上面多下功夫,认识它的紧迫性;同时要作好持久战的准备,认识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文化大革命风雨过后,贾芝首先抓的还是《格萨尔》和《玛纳斯》的抢救和重新记录工作。1978年,贾芝主持中国民研会筹备组会议,提出为《格萨尔》平反的问题。1979年,贾芝向中宣部递交了关于抢救《格萨尔》的报告,获批准成立六省区《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他被任命为组长。

  1985年,贾芝赴芬兰参加《卡勒瓦拉》出版150周年纪念大会及世界史诗讨论会,论文题目《史诗在中国》,同时放映了藏族、蒙古族民间艺人演唱史诗的录像。芬兰报纸和电台不断采访、纷纷报导“中国是一个史诗的宝库,史诗在中国还活着”,彻底改变了“中国无史诗”的荒唐论调。

  1982年1月1日,贾芝主持召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扩大会,再次提出在普查的基础上,编辑《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歌、民谣集成》《中国谚语大观》。会上,大家一致赞同,并形成决议。1983年4月10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会议决定周扬同志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主编,钟敬文、贾芝、马学良同志为副总主编并分别兼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主编。

  1987年,民间文学集成各省卷开始审稿。贾芝作为《中国歌谣集成》的主编对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卷本进行逐字逐句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2009年《中国歌谣集成》30卷全部出版了。每省卷100万字左右,有的省上下两卷200余万字,初审、复审、终审三遍,总字数以亿计算。贾芝不仅坚持看稿,还亲自执笔完成了《中国歌谣集成》总序的撰写工作。从普查动员、搜集采录开始,贾芝跑过21个省、市、自治区。

  贾芝凭借一颗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始终把发掘56个民族沉睡了千年的文化宝藏使之重放异彩,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从不推崇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方法,无论它是西方舶来的理论体系还是套用苏联的模式。他绝少有时间涉猎深奥的纯理论,他的论文大多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通俗文字。

  贾芝的研究从来就不在书斋里,而是不断地与各民族、各地区的基层民间文学工作者对话,获取新的知识信息,切磋交流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他以他的行为完成了学术与民众的对接。正是这些来自民间的鲜活理论充实了他的理论体系,点点滴滴地构建起多民族民间文学这一新兴的学科。他自己说,他是草根学者,用的也全是草根方法。这种植根民间的学科建设有别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构建,她更具生命力也更加绚丽多彩。

  (本文节选自《拓荒半壁江山——贾芝民族文学论集》序)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