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各地纷纷成立交响乐团,修建起音乐厅,出国演出也日益增多
——交响乐团呼唤“中国好作品”
“赵季平、赵麟作品音乐会暨《大秦帝国》交响音乐会”现场
“我现在只要是碰到比较熟的作曲家,第一句就问人家:最近有没有什么好作品,能够让我们演一演?我想全国的交响乐团可能都是这样的状态——急于找作品找曲目。比如临近年底了,新年音乐会很多,出国演出安排也多,除了西方的经典作品以外,中国作品的选择还是至关重要的,每个团都会从不同角度出发选择曲目,但现在却是很难出新,这也是一直困惑我们的地方。”中国爱乐乐团副团长李南在近日举行的中国音协理事会上提出“选曲难”的问题引发不少业内人士的共鸣,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他们也纷纷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希望在十八大胜利召开后,在鼓励创作、鼓励创新的发展态势下,能够发起相关的曲目创作活动,搭建信息沟通的平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涌现更多的“中国好作品”。
以推自己的新创作为荣
不久前举办的两场作品音乐会,令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副主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十分感动,一场是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的“杜鸣心新作品音乐会”,一场是由中国爱乐乐团演奏的“赵季平、赵麟作品音乐会暨《大秦帝国》交响音乐会”,这两场音乐会是著名作曲家的最新作品的集中展示,都是由中国最顶尖的交响乐团演奏,现场反响十分热烈,能够看出创作者非常好的创作状态。徐沛东谈到,“最近几年中国的交响乐团可谓风生水起,尤其是地方的不少交响乐团,在地方政府的资助或扶持下,从乐器更新、硬件建设到人才引进都有很大的提升,不少地方建起了豪华的音乐厅、大剧院,但交响乐现在缺什么?我想最缺的还是创作。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一种理念——以推自己的新创作为荣!这需要在观念、思路上改进,像《红旗颂》《梁祝》这样的经典作品刚出来的时候也并非是很成功的,都是一场一场演奏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去推新作品,尤其是要重视一些青年作曲家的新作品。”
对创作要加大扶持力度
“交响乐团最缺好作品!”广州交响乐团团长余其铿不断强调。“这些年广交到国外出访演出任务很多,一定要带中国有代表性的作品,开头几年还好,但随后几年找作品就颇费脑筋,我们演奏比较多的是陈其钢的作品,有时候没办法就在三个国家或地区演一样的作品。作品缺乏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代表中国水平的、在国际上能够得到认可和喜爱的代表性作品;其实在推广和普及交响乐层面,我们还需要一些通俗的、让老百姓能听明白的作品,这两个层面我认为都很重要。西方的交响乐在中国有100多年历史,实际上能够比较好的发展起来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这30年,中国老百姓对这门西洋艺术的喜爱和普及程度不像外国。我们应该从培养观众、培养乐迷的角度出发,除了高、精、尖的作品外,还应该推出一些雅俗共赏的交响乐作品。”余其铿认为,近些年在歌曲创作方面国家还是有一些扶持力度的,但在器乐作品尤其是交响作品创作方面还需要加大。同时,余其铿还透露,12月22日将举办一个特别的音乐会,请著名作曲家李海鹰把《走四方》《我不想说》《亮剑》《弯弯的月亮》《过河》等通俗歌曲写成管弦乐,将民乐改编成管弦乐已经做了相对比较多的尝试,将通俗歌曲的旋律写成管弦乐,而且还要做整场音乐会,在中国还从未有过,广交非常乐意做这样的尝试。
关注新生代力量
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看来,“现在交响乐创作大家都站在不同的角度呼吁、推进,也提出问题和希望,其实现在最需要的是整合资源,不要各自为战。”不久前,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了一台作曲音乐会,是国家211工程第三期“交响乐精品工程”项目的展示。“我认为这是开源引流的方法,我们不是社会性的交响乐大赛,是在作曲系内部征集作曲,这些人平时在我们的视野里看不到,创作者都是作曲系的老师,这股创作力量不可小视,我说是‘重重一笔,独领风骚’。我们平时只看到陈其钢、看到谭盾、看到叶小钢、看到郭文景。交响乐创作本身是昂贵的,生产过程也很复杂,一旦排练就需要一个剧场,那么多人付出努力,难度相当之大。在唐建平看来,有时付出的代价也是‘必须的’,不能功利地去看。“德彪西是法国引以为傲的著名的作曲家,他最知名的作品就是那两部,要再选出10部实际上是非常难的。”
“交响乐创作其实不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尤其是近20年来,放眼世界有哪些作品能够被奉为经典,其实也很难说。”唐建平表示。
“我们经常说到时代性,那么当今的创作主流应该是什么样的?其实很需要理论研究,要推出一些好的东西,警惕一些不好的东西,推进一些有希望的东西,这些都需要理性的思考。”唐建平说,“我认为中国的交响乐方向应该是立体化的,在保持学术性和连接社会的桥梁方面都应该有,既应该有喜闻乐见的,也要有令人肃然起敬的,这对于作曲家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