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城市精神 思考文艺发展——“当代北京与文艺:城市精神的艺术呈现”二○一二·北京文艺论坛发言摘编

时间:2012年12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关注文艺对城市建设的意义,把脉当下城市文学走向,直面城市文脉遭遇的时代挑战,探索城市文化的国际传播,思考北京文艺的责任担当……12月13日至14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市文联研究部、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2012·北京文艺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的主题为“当代北京与文艺——城市精神的艺术呈现”。谢冕、董学文、黄会林、曾庆瑞、于平、孟繁华、刘铁梁、徐坤等60余位首都各文艺门类资深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出席论坛,从文学、戏剧、影视、美术、摄影、书法、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民间文艺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聚焦城市精神,探讨文艺发展。

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

□ 董学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副会长

  在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进一步关注北京发展更为深层的人文内涵,进一步弘扬北京人文底蕴丰厚的宝贵传统,进一步拓宽北京文化生活的幅度、渠道和空间,进一步展示北京文化和文学艺术特有的韵味和魅力,进一步提升北京人的文化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进一步增强北京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也就是说北京的文化建设和文艺建设要有大手笔、大研发、大品牌、大出口,让北京多元包容风格的文化和文艺不仅成为北京一张漂亮的名片,而且成为北京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人民文化享受愿望得以实现的实际标志和强大动力。我想这是贯彻以人为本、增强文化软实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反过来讲,民众的文化素质、文化性格和文明程度,又是对国家、民族生存发展进步至关重要的元素。眼下文化强国、强省、强市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公民素质、确立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塑造更加生动活跃、昂扬向上的国民精神,增强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北京本来就是千年文化古都,又是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客观条件,因此成为全国文化强省强市强民的榜样,走在全国文化建设的前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坦率地说我们北京市距离建成文化强市的要求,距离把“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更好地艺术呈现出来,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地真抓实干,又要有大报负、大志向、大眼界、大目标,向世界一流迈进,决不能辜负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对北京的期望。

把北京艺术地呈现给世界

□ 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北京评协副主席

  我所在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成立两年来,主要做的项目中包括两届“Looking Beijing”看北京中美青年暑期DV计划。这两届共完成了19部作品,作品也获得了多个国际奖项。

  在这个活动中,这些来自美国的青年是没有到过中国的,所以他们来了后感到很惊诧,他们看到T3航站楼就说中国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航站楼,所以感觉中美之间的文化误会、误解、隔膜还是相当深的。他们到了北京后我们提供了一些条件,请他们进行独立的而且不作任何限制的拍摄,他们自己说要用独特的视角拍出不一样的北京,同时我们又给他们每人配了一名中国学电影的本科生作助手,最后他们完成了电影,先在北京的百老汇电影中心进行展映,后来又带回美国展映。

  比如他们的一部片子叫《北京》,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以散文化的方式展现北京城从早到晚一天不同地点、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体现传统与现代元素的交织。还有一部片子叫《侠》,他们说要寻找现代城市生活中传统功夫的元素,想看看中国功夫跟西方世界印象中的是否相同,是一招一式还是一种智慧和精神,结果发现功夫原来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侠义的精神,而且有减少暴力的哲学因素。他们有了这样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我们也有很多体会,也看到了中美文化交流的前景,而且能感受到在国际视野中,不同题材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可以体现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艺术地呈现北京,更能拓宽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

城市精神要避免同质化

□ 邹 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全国城市雕塑艺委会秘书长

  城市精神的突显、彰显、呈现,需要景观视觉化,公共艺术是最佳手段和载体。从华盛顿与北京的公共艺术视角来看,两个首都在利用这一手段,甚至可说公共艺术是视觉呈现城市精神的首要方式。但两个首都的利用表现有所不同。华盛顿的公共艺术整体配置和步序,重英雄伟人,以景观形态嵌入城市,对公众吸引力较强。首都应是国家精神的窗口和产源,而其大宗产品的重要形态正是公共艺术。

  每个城市可能都有自己的精神,有的是经过表述的,有的是默默地不做共识化诉求的,就是它有但不说。我觉得华盛顿和北京同处在北纬40度的线上,中美两国同为大国,我们的北京精神它们可能也有。这种巧合是说在全球化的时代,如果北京要进入国际社会或打造成一个世界城市,它的精神可能除了避开跟其他城市的同质,也要避开跟国际其他城市的同质。

  通过华盛顿我体悟到,包容并不一定是把别的城市有的都揽到这儿来,包容也许不是包揽,包容也许意味着一种胸怀,包括别的城市好的我让它好,我自己没有也心甘,我觉得华盛顿有这样的气量。如果是希望首先我先好然后其他地方再好,这是封建思想。我们今天在迈向现代化时,最需要做的事就是反封建,如果所有的社会都是把好处集中在一个地方这不是包容。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