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刻黑土地生活之魂

时间:2012年12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亚萌

冬 至 郭长安

油海雄姿 集体创作

  “看这些画,凿到我心里去了。”在“画说龙江——黑龙江省美术馆50年馆藏经典版画作品特展”展览现场,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名誉主任广军说的话颇有些“吓人”,却也道出许多公众的观感。马架、篝火、朝霞,轰鸣的机车,苏醒的荒原,蓝天、绿野、黑土、白桦,金黄的麦浪,火红的高粱,飘渺的晨雾,幽寂的远山,梦幻的秋水,酣醉的良宵……上世纪50年代末,10万名转业官兵中的美术工作者们在艰苦的劳动生活之余,用手中的画笔和刻刀,用满腔的豪情和迥异的风格赞美壮丽的大自然,讴歌勇毅的劳动者,为形象传播北大荒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用特定生活与艺术实践催生的作品形态和审美取向,形成了别开生面的当代版画学派,北大荒版画从冰封雪裹的黑龙江三江平原大地上破土而出。

  不少怀着“北大荒情结”的观众感动于北大荒版画以雄浑凝重的审美理想和理论建树、蔚为大观的画家集群与创作成果,为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提供了新的审美参照和语言范式,对中国当代版画创作格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他们亦发现,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代代黑龙江版画家们经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使北大荒版画学派苍茫壮阔的气象与新时期龙江版画个性凸显的图式、超脱灵动的丰姿在交互中延展、在拓变中融合,逐步形成了多元的艺术志趣与审美诉求,在当代版画语境中明确了自己的艺术坐标与文化身份,不断创作出生活和时代气息强烈、地域和语言特征鲜明的版画华章。本次展览汇集了195件不同时期创作而皆由黑龙江版画收藏重镇——建馆50周年的黑龙江省美术馆收藏的版画作品,让业界和公众欣赏到滋养了黑龙江地域版画创作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更感受到黑龙江版画历经50余年发展呈现出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语言特色与文化特征。

  北大荒版画之大美

  “强烈的地域特色往往体现在图式、技法、用色等显性因素上。也唯如此,作品才容易因彼此的相近、相似而构成集群。”对于黑龙江版画,评论家邵大箴曾这样说。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大眼光、大思维、大境界,有回肠荡气的感受。黑龙江版画是当代美术史重要的文化现象,一代代版画家贴近北大荒来感悟大地,让北大荒在刀板之中表现出大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江苏、四川版画群体形成之时,黑龙江版画群体也在迅猛壮大。北大荒版画创造了一种与北大荒自然风光与开发荒原的生活场面相适应的套色木刻语言,形成北大荒版画构图宽广、景色深远、套色浓烈、生活气息浓郁的艺术风貌,丰富和发展了新中国版画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样式。

  在北大荒版画兴起之时,我国正掀起一场“学苏热”,由于北大荒本身缺少可以师承的对象,于是便在外国艺术中汲取营养。俄罗斯表现高寒地区的风景油画浓郁的色彩,正适合表现北大荒雄浑的自然景观,也与北大荒画家的审美趣味相契合。对油画语言的追求,使北大荒版画有着开阔的构图、粗犷的刀法,极具北国地方特色。

  在这其中,晁楣以浓郁强烈的地域色彩,抒发拓荒者的豪情壮志。郝伯义是黑龙江水印版画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概括简练、取舍大胆、利落大气,追求块面结构和线的流动感。“晁楣是最重要的画家,他发现一种形式,把绘画的色彩用到黑白的新兴版画中;他找到了语言,以表现北大荒的色彩质感——要知道,那时候连摄影都是黑白的呢,但我们能从他的作品里产生互动。”自称与“木头板子打了50年交道的‘操作者’”郝伯义说。

  “黑龙江版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大气磅礴,色彩明丽,图解50年龙江人的生活。而今最值得称道的是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有垦区、阿城、鸡西、大庆、大兴安岭、呼兰、庆安等10个版画创作群体,创作人员达300余人;大兴安岭地区的中小学上美术课,就是版画课,艺术教师就是省内的骨干作者,我看一些孩子的作品,不亚于成人的创作。”版画在龙江人中的普及和受欢迎程度,最让黑龙江省文联主席傅道彬引以为豪。“新人多,很多院校作者有新发展、新探索、新尝试,黑龙江省美术馆也致力于版画的收藏、研究和展览:目前馆藏作品6000余件,其中4000多件版画里有3000多件是黑龙江版画。近几年,我们在河南、广东、福建、江苏、陕西、宁夏、新疆都办了版画巡回展,还去美国、英国、法国做了展览。”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张玉杰说。

  “有些版画早早就老了,黑龙江版画就是不老。”广军说。

  生活在走,它也在走

  广军说这话的意思,在于黑龙江版画总是和生活紧紧连接在一起。

  “比如晁楣的《北方九月》,表现的是麦收季节。那抢收的场景,没有亲身感受,是画不出天气的急和心情的急交融在一起的感觉的;郝伯义画沼泽荒地拿棍探路,没有这种生活的人,没法表现这样详细的画面。”中国版画家协会原常务副主任宋源文表示,黑龙江版画的群体现象在50余年的岁月里一直有人组织、引导,可这是外因,它长久不衰的内因其实更简单:生活资源。

  黑土地的版画家在同样的地域内容和生活内容中形成一个比较统一且稳定的文化群体,艺术也会有一定的地域相似性,从而形成一种风格。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评论界有人发声:似乎地域风格消减式微了。

  “当代的作品有的失去套色的特色,不再关注不同刻痕之间、黑白与彩色之间的关系了。年轻版画家如何彰显个性,又怎样能在主题、题材上与形式结合得更好?”范迪安认为,当代黑龙江版画还要高扬“当代的版性”。

  “面貌有变,因为生活有变。”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主任姜陆说。“现在的生活资源没有老一代版画家丰富,但情感资源的丰富,让人能够感觉出这是黑龙江版画。”宋源文特别指出,展览中的自行车系列让人产生一种经过思考的时代感;还有一些作品借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语素,对以往乡土物象进行超越,不同于一般作品带出来的乡土味。从取材到表现,21世纪的黑龙江版画出现了富有新鲜感的较多样化的艺术追求。一些版画家在对语言形式的探究过程中,深入地认识和挖掘到生活的文化传统,以个体体验的成果,结晶出当今黑土地的生活之魂。  


(编辑:竹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