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暧昧边缘的艺术时尚

时间:2013年01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杨简茹

  当“艺术衍生品设计师”这个职业开始出现的时候,就说明艺术衍生品已经在国内开始形成气候。当然,这块领域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通过艺术衍生品带动一个美术馆的利润早已不是新闻,但国内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艺术衍生品的身份目前在中国还比较尴尬:首先,它本身就是艺术品的多重幻影,是水中月、镜中花。其次,大多数人并不明白艺术衍生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区别,简单地将艺术品复制到T恤或笔记本上,却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概念。随着对国外这一领域的了解和认识的加深,艺术衍生品逐渐在中国接了地气并开花结果。艺术家向京、瞿广慈夫妇开设的“稀奇”就是一家艺术衍生品的专卖店,并打造出一个艺术品牌。这些原型来自雕塑家夫妇艺术作品的衍生品已经以一个时尚单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原本以雕塑产品为主逐渐扩大到设计产品线,包括包、丝巾、首饰等生活用品。至此,“艺术”与“时尚”的界限逐渐模糊并暧昧起来。当一件艺术衍生品具有了艺术品的魂魄后,便有了生气、念想,收藏者的生活因此变得生动有趣,而这也是许多艺术爱好者在对遥不可及的天价艺术品兴叹之余的退而求其次之选。所以艺术衍生品必将火爆也必将继续火爆下去,艺术品从此不再是空谷幽兰,而飞入寻常百姓家。艺术与时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我们穿戴的丝巾、服装、鞋子上都能看到艺术作品的影子;我们喝水用的杯子、记事的本子、吃饭的盘子同样能看到艺术作品的影子,收藏一张喜欢的作品的明信片更是人人都能实现的简单心愿。

  另一方面,艺术与时尚的关系以另外一种更为高调的形式实现了跨界与握手言欢。曾几何时,人们已经开始习惯在各种名目的酒会中见到艺术家、策展人与导演、演员同台亮相;各种时尚派对不再是演员与模特的专利,艺术家也会将自己包装成明星的样子,享受镁光灯的闪耀;近些年的各大双年展或艺术展会也都不约而同的有了走红毯的仪式,甚至连某些艺术院校本科毕业典礼也要跟风走红毯秀。在浮华背后,能安静坐下来画画的艺术家倒显得弥足珍贵了。艺术创作本是个人化的事情,但是今天不少艺术家已经将创作、包装、出售、炒作看成“一条龙”式的产业操作模式,创作只是这个产业链中最初的一环,交际则成了艺术家成名与卖画的必要手段。同时,能被做成艺术衍生品的作品自然也都是当代最出名的艺术家的代表作,个中因素相辅相成甚至相互制约。当然,有的艺术家是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下签订了艺术衍生品的合约,或是在盛情难却的情况下出席时尚酒会,但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位艺术家明确表示对这种现象的绝对不满与否定。无论如何,在艺术与时尚握手的过程中,艺术家都是受益者。

  此外,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演员、明星反过来向艺术圈靠拢。《董浩画集》的首发,12位美术理论专家为其撰文评论。倪萍也在知天命的年龄开始进军画坛,而且成交量不俗。周杰伦《幻想Fantasy》系列版画高价成交。书法领域更是被明星热衷,赵本山书法一经亮相便迅速走红,行情涨势迅猛,其作品甚至被拍出近百万;唐国强模仿毛体字;徐静蕾屡屡在屏幕上大秀书法等都在竭尽所能展示其多方面才华,彰显其文化品位。

  其实,艺术和时尚并非水火不容,也并非不能跨界握手。当代艺术家的艺术照也多似影视明星一样被放在许多艺术期刊的封面,“艺术明星”则是当下艺术界的一道风景,他们像演艺明星一样被追捧。人们的确期望在了解艺术作品之余也能了解艺术家的生活,但如果这样朴素的愿望被商业加以炒作和利用,便违背了初衷。艺术成了时尚的幻影,时尚倒成了伪艺术,如此一来,双方都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在新年到来之时,希望艺术界的事儿能如银碗里盛雪,去伪存真。


(编辑:竹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