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新闻眼

中国书店隆福寺店的日与夜

时间:2013年01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杭玫

中国书店隆福寺书店正门

  北京是中国的文化古都。体现这座文化古都风采的,除了辉煌的古建筑之外,当年琉璃厂、隆福寺等地的旧书肆也是极重要的景观。中国近当代的文化名人差不多都是这些旧书肆的常客。鲁迅早年的日记就记载了许多他逛琉璃厂的旧书肆、与书商交朋友、喝茶聊天的趣事。那时的旧书商不但懂生意,还精通目录版本之学。

  隆福寺坐落在东四北大街西,始建于明代宗景泰三年(1425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番(喇嘛)、禅(和尚)同驻的寺院,清代成为完全的喇嘛庙。

  早年的隆福寺街同琉璃厂一样,也是一条旧书铺林立的街道。清乾隆年间,隆福寺庙会上就开始出现古旧书买卖。隆福寺的古旧书业形成于清代的道光、咸丰年间,当年那里有文奎堂(现迁至琉璃厂,为中国书店下属部门)、修绠堂(即今中国书店隆福寺书店)、东雅堂、修文堂、粹雅堂、文雅阁、鸿文阁、稽古堂、三友堂、观古堂、宝荟斋、带经堂等书铺。据宗时先生在《清代以来北京书业要览》(见《北京出版史志》第2辑,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中说:“往往藏有外面不易见的古籍刊本,锦函牙签,满目琳琅。只出于经营的原因,这些书铺一般都各营一路。如宝绘斋主樊玉卿,精通小说、戏曲的版本。著名戏剧艺术家翁偶虹先生就曾在这里买了不少戏书,像《梨园集成》《龙图公案》等,版本既好,图像尤精。”

  科举时代,考中做了官的,总爱在隆福寺的书市逛逛,买点书籍或字画之类;考不中的在返乡之前,也往往要去书市卖掉一部分书,以便轻装上路。相传有江西某氏三年应考不中,无颜回乡,便在京经营书业,以后同乡投奔者日多,逐渐形成书业中的“江西帮”。当然,实际上北京经营书业的人大多是来自河北省南宫、束鹿、冀县等地,时人皆呼之曰“河北帮”;尤其是在隆福寺街经营书业店铺者,更以这些地方的人居多。

  民国以后,随着旗人家境的败落,居住于内城的显贵之家的藏书开始外流,隆福寺书肆店铺由此异军突起,成为民国初年古旧书经营的重要区域,一度规模可比琉璃厂书肆,是线装书的渊薮之一。正如历史文献记载所述:“东城隆福寺书肆林立,盛况仅亚于琉璃厂。”此处聚集的古旧书店最多时达30余家。1958年公私合营,隆福寺地区并入中国书店的私营古旧书店仍有18家,成为北京古旧书经营的重要集中区域之一,在北京文化界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辛亥以后,隆福寺街的旧书业开始繁荣。上世纪20年代中期,北平图书馆在建立时从这里购买了许多书籍。后来燕京大学曾出重金收购明清两代的地方志,运往美国哈佛大学和国会图书馆,致使大量珍贵古籍外流,实堪痛惜。

  古旧书肆往往围绕着文人学士的学术文化需要开展经营。因此,自古就注重与文人学士的密切交往。隆福寺街那块狭窄的天地,也曾吸引了不少藏书家,如傅增湘、邢之襄、伦明、曹岳峻、甘鹏云、张元济等。一些文化名人、大学教授,如阿英、何达、冯友兰、俞平伯等,也是隆福寺街的常客。仅以修绠堂为例,就曾为郑振铎提供过许多珍贵资料,如带有李白画相的《李太白集》、萧尺木编的《楚辞图》等,它们对郑振铎编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是有帮助的。

  在隆福寺街的旧书业中,曾有一种小书摊,他们坐地行商,往往是到外地用低价收购旧书,在这里零散出售。书摊虽小,但书源却远及山西、山东的偏僻小镇。这些经商者多是内行,因此,书摊前也常有一些文化界名人光顾。表面看上去这里的旧书店、书摊杂乱无章,但毕竟它是一门专业,那些店摊业主对于古籍鉴别、修补、装订、查找、整理、上架、分类、保管等等是很有专长的。

  现在,隆福寺仅存的一家古旧书店——中国书店隆福寺书店正在拆迁。这家带着古都北京深刻的传统文化烙印,以专营古旧书为特色的书店仍然执著地期望能将多年忠诚守护的文化星火传播、回馈给广大的新老读者,让这缕文脉在更多人的文化记忆中延续下去。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