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新闻眼

像兰花一样,为人民吐香——记力群木刻原版捐赠中国美术馆

时间:2013年01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亚萌

春天(套色木刻版画) 2008年

林间(黑白木刻版画) 1980年

  “一到圣诞节或是过新年,别人都想着要过节了,但我总想起:力群老的生日到了。”版画家广军说。在力群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新兴木刻五老——王琦、力群、彦涵、李桦、古元的子女,以及众多美术界人士汇聚中国美术馆。这一派老友聚会的场面,是为去年2月去世的力群先生再做一次生日,亦是为见证纪念力群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作品捐赠仪式。

  值力群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家属秉承他艺为人民的奉献精神,再度将家中余存的木刻原版悉数捐赠中国美术馆。这一项目,是目前中国美术馆收藏版画家木刻原版数量最多的个案。此项捐赠数量共计176件,其中包括87幅版画作品的木刻原版166版、中国画1幅、书法1幅、画稿7幅、杨鸣山油画《力群肖像》1幅,同时还有力群先生所用的木刻工具、手稿、书信、证书等实物及文献资料。这些捐赠品对原先的118件馆藏力群先生版画作品可谓锦上添花,对展示和深入研究力群先生的创作提供了详实完整的文物和资料。这样,中国美术馆所藏,已基本包揽了力群先生各时期代表作品的完整原版,它们与版画作品共同印证了力群先生一生追求艺术的心路历程和创作道路。

  “版画原版的捐赠尤为珍贵,赵延年先生亦曾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原版58件。此次力群先生的原版,最早是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据广军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木板本身非常缺乏,版画家一般找个版就刻就印了。在山陕地区,拿原版当木柴烧的事也常见,这就更凸显出3件上世纪40年代原版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这其中,1944年的《丰衣足食图》完整原版7版,原为新年画,力群在此基础上刻成套色木刻,以烘托春节氛围,很好地表现了陕北农民家庭幸福欢乐的情境。作品吸取了我国民族和民间美术传统的表现方法,塑造了简洁明快、色彩艳丽、富有抒情性和装饰美感的艺术形象。“悉数捐赠他会很高兴,这符合他的性格。”王琦之子、美术评论家王仲说。

  “一个世纪的4/5时间都在搞艺术的人”,广军如此描述他眼中的力群,“而他去世后仍然可以将他的艺术惠及人民。”新中国成立后,力群积极探索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民族版画风格,创作了一大批富有装饰性和抒情情调的新作品,其中《黎明》只用了3个色板,创造了一幅表现山区人民生活的富有意境的风景画。

  《春夜》是根据在吴忠市枣园大队红旗人民公社院内晚上开会的生活体验创作的,从现存的4版木刻原版中,可以知晓力群先生在套色印制时将淡绿色压在紫赭色之上而产生的一层薄雪的效果,天空出现皎皎上弦月,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一个春雪已停的清朗之夜。“每次父亲创作了作品,都让我们去看,还提问:我画的是什么意思?你们看得懂吗?比如《春夜》,他会问:看得出在表现什么事吗?我们答:好像是很多人在开会呢,他就很高兴;如果大家说不出所以然来,他就要重新考虑画面了。”力群的大女儿郝黎说。

  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品中,黑白木刻《林间》描绘了深秋时节积山林间松鼠跑跳嬉戏的景致,既表现了他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生命的欢跃。“他出门时一定不忘的是他的速写本,画《林间》时,还在家里养了小松鼠,每天靠在笼子边逗它们,观察它们。”郝黎回忆父亲对待创作的一丝不苟,“我上小学后就开始给他做模特了;他想观察大襟衣的褶子,就让妈妈特别给我做了一套,让我靠在床上,他仔细看衣服上的褶子;他创作《学习》时,我拿着搓板装做洗衣服的样子,他就笑。”

  扎根于生活,融身于民间,投身于艺术,力群的4/5世纪就这样走过来。在澳大利亚生活了40多年的女儿从没意识到外国的月亮圆不圆,力群去探亲,车行在路上,他却突然大叫:“阿黎你看,月亮是这样弯弯的。”“他一辈子记得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让人民喜闻乐见。”王仲说。

  2010年时,98岁的力群先生曾画下《兰花》:“像兰花一样,来到民间而为人民吐香”,这正是他一生的版画写照。

(编辑:韩雪竹)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