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版“我的青春谁做主”——小议电视剧《六块六毛六那点事》

时间:2013年01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晗

  新年交替之际,新一轮的电视剧收视战役再次开打,由北京台影视频道推出的一部年代爱情励志剧《六块六毛六那点事》悄然热播。该剧改编自小说《遥远的兴凯湖》,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群因各种原因来到兴凯湖的年轻人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耕耘理想和追求爱情的故事,确有出新之处。

  从题材和立意来说,这部剧对当年城里人下乡的历史有了更真实、更全面的描绘。以往那些涉及此类题材的作品以知青剧居多,往往开头描写知青们如何斗志昂扬、锋芒毕露,之后多数人又如何逐渐被现实磨圆了棱角。《六》剧则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做法,这部剧刻画的主要对象不再是中学毕业生这个意义上的知青,而是归国留学生以及已经上班的普通城市青年,他们下乡的原因更多地不是出于政治热情或政治压力,而是爱情的感召与劳教的无奈,总之,这部剧一开始先重点描绘这群城里人如何直面“下乡”的难题。在他们现实的眼中,下乡不再是理想的天堂,而是断送前程的地狱,他们为了留在北京使出浑身解数,矛盾也随着下放的临近而一步步爆发。在剧中,“六块六毛六”是引爆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也是照清人情冷暖世间百态的双面镜。“下放”之后,该剧虽然也刻画了劳教的苦难,但更多地着眼于如何描写这群年轻人在恶劣的环境中苦中作乐,变得更勇敢更坚强并为理想奋斗的故事。这种兼具现实主义色彩与理想主义光芒的做法,可能更为符合当代人对历史的想象,可能更能弥补当代人对理想的欠缺。

  这部剧塑造出了一些较新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而复杂的女主人公马小勤是该剧的核心,她对生活的态度构成了该剧价值观的核心,她对感情的抉择也成为该剧情节推进的最大动力。她是个刚烈的女子,敢做敢为,对恶人绝不低头、不假颜色,对朋友一腔热血、毫无私心。她的耿直让她总成为攻击的对象,使她人生道路上充满荆棘。下放之前,她不愿向曾经骚扰过她的单位经理退让;到兴凯湖劳教之后,亦不屈服于管教干部陈万良的淫威,即使明知自己的未来被人攥在手里,仍不愿妥协。她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却恰恰也因完美而暴露了自身的弱点,她的善良导致她被装疯卖傻的臭子蒙骗并与之结婚,后历经曲折才寻找到真正的爱情。在马小勤身上,优点同时也是缺点,这样的设定使得本身“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层次分明,立体充实,既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又不因为太过完美而损失了生活的真实。

  由巩汉林饰演的陈万良,或许更能让观众眼前一亮,他阴险狡诈,自作聪明,唆使造反派砸科研所,险些令马小勤和武越培育的良种毁于一旦。他不断给武越下套,害他与心爱的女人几经分离。他始终是马小勤通往理想道路上的绊脚石,但他却不是一个纯粹的恶人,他坏事做尽,却还存有一丝良知。他渴望得到梅艳秋,却仍对其怀有敬畏之心,不敢真对其动手,也为她一直守候在兴凯湖。这份专情,虽然不能挽回他的“坏人”形象,却让这个人物更为复杂和耐人寻味。

  除了这些引领故事主线的重要人物,剧中的一些小人物也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比如,由张少华扮演的那姑摇头晃脑地说着老北京谐语,虽然满身脏污却一股傲气,将出身于满清没落之家的另类格格演得活灵活现。由吕丽萍饰演的校长一板一眼,动不动就掏出小红本,满口官话,六亲不认,也充满那个特殊年代的时代特色。这些丰富夸张的“小人物”不仅个人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也非常具有代表意义。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面镜子,共同折射出那个年代各个社会阶层的整体风貌。

  值得强调的是,《六》剧有特色的选材立意、人物塑造是与全剧富有特色的细节营造、风格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第一集开始,屡屡出现的墙上的标语,不时播出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以及人物特有的时代语言,很容易将观众带到当年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物幽默谐趣的语言,本土化的口语,生活化的表演,不光让故事接了地气,也增添了不少笑料,缓解了故事本身带来的重压感,容易吸引观众继续观赏。当然,这部剧也并非完美无缺。比如,最后一集马小勤醋意大发,任性出走打渔,在雪夜失踪,武越守墓苦等小勤,之后小勤又“死而复生”等等,固有奇峰陡转终成团圆之效,但刻意做作之势也再次于剧末凸显。类似在情节与细节上的问题还有很多。

  一部电视剧是否能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不仅仅取决于是否有丰富的人物形象、精致的细节设置,更要具有能够正确引领观众的精神内核。《六块六毛六那些事》虽然将故事放在了特殊的历史时期,但是它依旧探讨的是我们现代人的精神价值问题,它向我们抛出一个被多次争论过的母题:什么样的青春是有意义的?随着剧情的延展,观众也得到了答案。这群年轻人用双手把荒芜的兴凯湖变成了梦想的沃土,北大荒不再是被耗费虚度时光的代名词,也不是不堪回首的追忆,他们的青春不仅没有浪费,反而因他们的努力更显珍贵,就像剧中邢场长所说的那样:“只要坚持,青春就属于你们自己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