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新闻眼

台湾云门舞集下月再登大剧院 华丽经典《九歌》“浴火重生”

时间:2013年01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魏 平

  每隔一年便登台国家大剧院带来一台精彩演出,已经成为了来自台湾、享誉世界的现代舞团——云门舞集近些年的“习惯”。今年2月28日至3月1日,云门舞集将第三次应邀来到国家大剧院,这一次舞团将上演艺术总监林怀民华丽浪漫的经典之作《九歌》。1月21日,国家大剧院为《九歌》演出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林怀民同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共同解读了这部舞作。

  屈原的《九歌》是中华文学史上的永恒经典,相传是根据楚国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林怀民对祭典一直有着极大的兴趣,就连舞团名字中的“云门”二字,也源自古代的祭祀舞蹈。

  1993年首演的《九歌》,正是透过古代祭典的形式建造当代剧场祭典的作品。在神龛式的舞台上,舞者以融合东西的肢体语言,透过《东君》《司命》《湘夫人》《云中君》《山鬼》《国殇》等章节,描绘情欲、孤独、操控、抗争、死亡与复活。

  1986年,林怀民首次到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旅游,看到岛民晨昏拜祭,他们在收获时的歌舞祭祀更令林怀民大为惊讶,让他感到自己找到了他的“楚地”。然而,这位编舞家无意用舞蹈来呈现仿古的祭典。那么什么是旧瓶里的新酒呢?他不断探索《九歌》对今人的意义何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地的变乱,给了他诠释屈原诗篇的钥匙,“我赫然发现,美丽缤纷的曼妙歌舞之后隐藏着硕大无朋的挫折,众生必须无止境地祭拜,是因为神祇从未降临,众生的苦难只能由众生自我救赎。想到这里,仿佛繁花谢尽,我哀伤莫名,却无法回避这个不愉快的现实。”林怀民说。

  也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九歌》的舞台上一直有一名穿着现代西装的男子,手里提着旅行的皮箱,打着一把伞,在舞者演出的同时,穿梭于舞台各个角落。仿佛一直提醒着观众:这不是楚辞的《九歌》,这不是文学经典的《九歌》,这是云门的《九歌》,是现代人的诸神复活。

  《九歌》的舞美设计由与贝聿铭齐名的美籍华人设计泰斗李名觉担任,他被誉为“美国舞台设计界一代宗师”,他为《九歌》所创作的视觉效果获得了1996年纽约舞蹈与表演艺术设计奖。

  《九歌》中李名觉从林怀民强调的楚地水泽繁花的意象出发,在视觉上大量运用了荷花的元素。他引用台湾前辈画家林玉山在1930年创作的画作《莲池》,一手打造了巨幅荷花绘景,创造出荷叶荷花满天的景象。而剧院的乐池也被别出心裁地注入了真的池水,化为水汪汪的池塘,田田荷叶托出粉色荷花,始终在舞者与观众之间摇曳生姿。

  舞至终结,《礼魂》的八百盏油灯蜿蜒如河,流向繁星的夜空,渲染出意境悠远又蔚为壮观的舞台视觉,火光闪烁,众生起灭,使人知道“众生都如诸神,也有鲜花飨宴”。《国际舞蹈》杂志评论《九歌》的视觉处理“太饱满、太剧烈、太完美、太干净了”。

舞蹈《九歌》演出照

(编辑:王解生)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