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里的小小说

时间:2013年01月28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王晓峰

文学毕竟是相关人、人的精神生活的,人之为人,从前、现在和未来都必须存在着基本伦理、道德的规约。不弘扬、坚持这些,人之如何?这是不言而喻的。文学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千万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并发扬光大。

  在我看来,人类远远没有进化到“人”的程度。看看我们当下的生存环境:2012年1月两个西班牙商人将廉价的葵花子油掺入特纯初榨橄榄油而锒铛入狱。2011年8月,韩国检方针对假球案宣布将47人逐出K联赛并对多名球员进行了法律制裁。而最近,继利比亚陷落之后,现在的叙利亚又一片混乱。人类发明的用于杀戮自己的各式武器,在此得到了极有用处的用场。这时,人类千万年来积累、凝炼的有关良知、道义、尊重、宽容、和谐……都昙花一现,成为纸上谈兵。有关资讯介绍说,倡导“道德生存”的环保主义(我喜欢称之为环境主义)女记者露西·斯格尔在最近的新书《不惜一切:时装正在耗尽地球资源?》里,描绘了“快速时装”即流行与时尚加剧了地球资源的消耗,加大了环境污染,恶化了劳工生活。美国文学批评家布鲁姆在《西方正典》里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文字文化的显著衰退期。”他为此异常失望:“作为文学批评界的一员,我认为自己遭遇了最糟的时代。”最近我还读到了一篇批评文章,说当下文学不是“高于生活”而是“低于生活”,这个我不敢苟同的评介,也在说明近些年来文学在伦理道德层面上的低迷和混乱。

  一段时间里,一些作家、批评家厌恶甚至拒绝文学的道德判断,认为如此则显得文学及批评内容浅薄、价值低端。比如说,“对于小说而言,简单明晰的道德判断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模糊、暧昧,道德悬置的区域才是更值得表现的地方。”但文学毕竟是相关人、人的精神生活的,人之为人,从前、现在和未来都必须存在着基本伦理、道德的规约。不弘扬、坚持这些,人之如何?这是不言而喻的。文学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千万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并发扬光大。回过头去翻检过去30年来的小小说,和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就会发现,在总体上小小说在坚守、弘扬人类优秀品质方面,已经成为其他文学样式的榜样。在启迪人的智慧、净化人的心灵、开发引导审美情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我最近系统阅读了一些小小说作家的作品,在价值取向、判断方面,他们的作品都积极参与着人性的重建。我自己不止一次地说,小小说真的是梦幻般的心灵黏合剂和镇静剂。

  维护、坚守人的基本伦理、基本道德规范,应该成为小小说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可贵的坚持。同时,还有另外的一面,即发展。在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比如我和许多人一样,称为大媒体时代,意味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重新思考和调整的可能。人类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也存在着适应新的历史际遇的可能。比如,当下大学校园里,流行着一个相关道德方面的词语:“人品问题”。说排队打热水,恰好在排到你的时候,热水没有了,同学们便说:这是你的“人品问题”;考试前,一些大学生忙着去做助人为乐的好事,说是为了“攒人品”,好让自己的考试顺利通过。人品在此出现了根本性的颠覆,失却了原有道德评价的内涵,而和人的运气、概率有关。借此说明,道德在当下的许多时候和场合的确是不再衡定考量一个人的修为。还比如,现在的流言蜚语,不再是非道德的话语方式,而是可传播可接受的信息。流言在过去一直和蜚语联系在一起,有不道德的夸大其辞的甚至无中生有的内涵。但在当下,可能是传播手段的发达和通畅,也可能是人际关系的恶化,由口口相传成为迅捷的传播,且经常使虚构成为现实。我在2000年写的《媒体时代:文学虚构的危机》里说过类似的观点:虚构和媒体的发达有关,虚构的事实传播之迅捷之广泛,经常使虚构成为现实。这就是说,“真”“假”“美”“丑”的所指因时而可能变化,可能与原有的内涵出现歧义,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鉴别。语词的更迭甚至有意无意的篡改,会引发人的精神心理的些微改变,可能意味人类恒久坚持的一些基本伦理和道德问题的丧失。

  当下社会,不管文学的道德水平如何改变,小小说必须有着自己的判断、理解和坚持,绝不能无原则地迎合。应该说,伦理道德是万千年来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所积累下来的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小小说必须恪守的艺术道德的底线。小小说30年来在这个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什么、创新什么和摈弃什么,值得进一步思考。这是小小说当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发挥特有的小小说资源,在充分尊重和发展小小说文体的前提下,开发、发挥和打造小小说文体特有的精神文化优势。历史上也存在着某一类文体是特定价值取向的载体的案例。我自己很希望小小说的未来还是一片纯净的天空,还是一篇道德大文章,是小小说道德的制高点,而成为不朽,成为人类精神、心灵的经典。


(编辑:孙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