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国博的影像呈现 千年文物的沧桑历史——专家研讨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国脉》

时间:2013年02月0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丁 薇

剧组正在拍摄四羊方尊

  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国脉》1月初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之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月29日,国家博物馆和中央电视台为该片举办作品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经验以及其体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行了研讨。

  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显表示:“这是一部带有纪念意义的作品,在纪念中蕴含着深深的思考和热切的前瞻。该片从1912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建讲起,于2012年新馆改建完成收篇,分成6个专题,将国家博物馆的硬件建设、器物收集、学术研究和交流,与时代演进中国家形势的变化、国家政治的变化相联系,夹叙夹议,全面描绘了国家博物馆的成长年轮。”这部纪录片是为国家博物馆成立一百年而作,展示了国博百年历史的沿革,总结和概括了国博百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取得的成功经验。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卢洁说,片子既点出了国博的使命和百年沧桑,又将一个国家级的大馆与中华文明的血脉、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讲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民族的融合、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近代以来的救国图存,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的故事。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段勇认为,《国脉》是第一部通过纯博物馆的视角来反映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理念的纪录片。它在国家博物馆的百年史,以及馆藏千年文物的基础上梳理国之文脉,在国内是第一部。尤其国博的两个通史陈列馆可以让观众一天走过五千年,这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段勇表示,这6集的篇幅可以说是国家博物馆这部百科全书的总目提要,是入门必读,对于我们了解国家博物馆,乃至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博物馆历程,起到重要作用,雅俗共赏。普通观众能够得到启蒙,专家学者也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业内的同行更能通过类比而产生触动。

  作为一部纪录片,除了首次披露和呈现国博收藏的众多难得一见的国之瑰宝,为生动呈现国博各个历史时期,总导演闫东特别设计了对文化部部长蔡武、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等在内的127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历任国博工作人员前后三次的深度访谈,尤其是对老一代国博人的采访,填补和再现了国博初创时期的部分历史细节。这些人物的采访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文化遗产代表杜晓帆感受颇深。他说:“我也是学博物馆专业的。在片子里面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老师、领导、同学。有些人已经将近三十年没有见过了,从感情来说就是一种感动。”一些曾经的工作人员在平时不被关注,在纪录片中得到了关注,这也是创作团队的一种情怀。所有的文物背后都有不同年代的人的印记,这也是文化的印记。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认为,口述历史的采访为这部纪录片注入了大量新鲜的内容,等于又为观众打开了一扇历史的通道。很多老人都是用轮椅抬到午门、故宫和国博讲述的。这种空间的选择非常重要,空间有一种隐喻或者是象征意义,传达出一代人在这里工作的历史进程。

  在国际上,对于一部纪录片的评价有13个标准,视觉冲击力放在首位。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总裁马润生说:“《国脉》视觉冲击是令人震撼的,片头采用三维动画追溯时空的方式把我们引入到这个时空中间,在叙述过程中还运用了很多科技手段表现光影的流动和时空的转换,在表现博物馆内部的时候,还用了遥控飞机航拍的手段。这使得镜头所捕捉到的博物馆馆内的细节和博物馆珍藏的历史文物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力量和灵动的深度,更加为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和古老的博物馆藏赋予了一定的科技力量。”卢洁认为,“较高的摄制水准使得对文物的拍摄更加立体。比如我们在中学课本中就学到过的、也见到过的,并不陌生的司母戊鼎,这次在片中,比我们所熟知的那张图片不知道要精美、华美多少倍,堪称视觉盛宴。”这种通过片子的欣赏获得的极高审美体验又一次勾起观者再回到博物馆欣赏原件的愿望,这正是此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现实价值所在。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