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远又近——听王健演奏希伯来狂想曲《所罗门》

时间:2013年02月0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魔 角

王健在演奏 韩 军 摄

  西方音乐里,吉普赛音乐和犹太音乐(同为流浪民族),要数性格最为鲜明独特且自成一家的两个典型了,而其中后者的风格尤为与众不同。1月25日晚王健与中国爱乐合作献演的布洛赫的希伯来狂想曲《所罗门》,大概要算是犹太音乐中流传最广的几支曲目之一了。

  犹太民族独特的音乐语言在我听来有些陌生,与作曲家的《科尔尼德莱》类似,这支《所罗门》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绪,我听得似懂非懂,尽管如此,王健的大提琴独奏仍然一如既往地磁性十足,即使只听琴音,也能抓住听者的心。而他演奏时的专注表情,更是与他弓下流淌出的琴音相得益彰。后半段乐队全奏之时,王健手持琴弓岿然静坐,在音响的洪流之中犹如一座孤岛般坚毅,这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狂想曲之后,大提琴家加演了巴赫的《萨拉班德》舞曲,琴声一出,顿觉宽宏古朴,非同凡响。巴赫的音乐自有其博大精深的感染力,虽然听多了会觉得单调乏味,但偶尔听上一两段,还是很有心灵净化之感的。

  这场音乐会的上半场马尔祖指挥乐团演奏的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与我之前听的唱片和现场相比,风格不大一样,显得异常柔和平滑,没有较强的激情脉冲,旋律线自然地延伸舒展,令人想到雪中梅花的暗香,有种安谧独特的美。而陈其钢的《道情》,以《三十里铺》为素材,乐队衬着黄铮的双簧管独奏,曲调听上去有点儿鬼凄凄的感觉。下半场最后一曲《大海》,不知是德彪西印象派的毫无逻辑,还是我心不在焉,反正听得我是一点感觉也没有,无动于衷,只想早点儿结束。

  记得上次听布洛赫的《所罗门》,是2008年12月,朱琳女士与中国爱乐的现场合作。现在想想挺有意思,感觉那一场的场景既远又近。远,是因为毕竟已是4年以前了,具体的音响效果和音乐感觉已无从想起;近,是因为那一次的整体氛围和视觉印象非常之深,朱琳女士拉琴时的动作表情仿佛就在眼前,就在昨天一样。既远又近——也许,我们的记忆都是这样吧。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