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李前宽:“我是一个学画的导演”
美国纽约曼哈顿 / 李前宽 / 26cm×74cm / 2010年
印度海德拉巴老街 / 李前宽 / 26cm×37cm / 2011年
从电影《开国大典》中的这个经典镜头中仿佛能看到李前宽年幼时躺在海边听浪的画面。
叙利亚大马士革郊外 / 李前宽 / 27cm×38cm / 2006年
2012年年末,第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香港举行。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80多位知名文艺家、专家学者和多名文化官员出席。在欢迎晚宴上,艺术家纷纷上台表演了自己的拿手节目。著名导演李前宽兴之所至,即兴在画册上画了一幅国学大家饶宗颐的肖像,全国政协副主席、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主席孙家正在旁题词:“饶公宗颐先生是香港之福中华之幸”。正当人们感叹一个导演如何能有如此画技之时,李前宽又开唱了,唱的正是他自己在电影《重庆谈判》中演唱的主题曲《信天游》……
说到画画,李前宽除了有即兴为人肖像的本领,他更喜欢的是画风景,或者从一个导演的视角说是画场景、画感受。采访一开始,李前宽导演就送给记者一本他的写生集。边看边给记者讲述着每幅作品背后的故事。“这是2011年在印度参加电影节时在汽车上画的海德拉巴老街,当时车窗外黄昏时的气氛令我激动。”“这是曼哈顿,曾经‘双子座’就在这个地方,现在已经没有了。”
也许是导演的天性使然,每幅画李前宽都能给记者讲述出一个故事。“经常说艺术创作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感怀时代,感怀生活,这对于艺术家就像清泉和阳光。作为一个导演走到哪都是纸笔不离手,画就是我的旅行日记,画能让我产生形象的联想和感情的撞击。”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李前宽不光在艺术上充满激情,生活中一样充满激情,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整个过程中都精神饱满。眼前的老人虽然是名导演,但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更像是一名演员,时而激情澎湃,时而低头沉思,整个讲述过程绘声绘色,让记者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感染着。
李前宽的绘画作品和他的电影一样,感染力很强。无论是画面的虚实、详略还是运用的笔触、线条,都能很好的表现画者的情感。如果想知道一名导演如何能练就如此笔力,就要从他的经历说起了。
梦想成为画家
是家人的一句鼓励,让李前宽心里种下了绘画的种子。回忆起自己画的第一幅画,李前宽的脸上依然洋溢着幸福。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李前宽8岁,有一天爸爸下班带回来一块小黑板和白色、红色、黄色和绿色四种颜色的粉笔,并把小黑板挂在了一进门处,让他练习写字画画。让李前宽记忆最清楚的作品是他画的天安门,红色的外墙,大大的灯笼,绽放的花朵,配上了“1949国庆”的字样。为了能让画面多出一种颜色,李前宽用毛笔沾水在小黑版上洗了一下,勾出了几条黑线,就是这几条黑线让普通的黑板画变得“精神”不少。就是这幅画得到了家人的一致赞扬,从此李前宽便开始热爱画画并把成为一名画家变成了自己的理想。
中学时期的李前宽早已成了学校里的画画能手,那时画得最多的是水彩和静物,学校的黑板报几乎都被他包了。每到逢年过节,学校都会举办板报比赛,李前宽总想在这上面“拔尖”。李前宽说:“正是这些活动锻炼了我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考大学的时候,李前宽毫不犹豫的选择考美术学院。当年参加艺考和选择学校是李前宽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1959年,李前宽的父母东借西凑,总算凑够了路费,18岁的李前宽怀揣着一个画家梦和两块大饼子,踏上了进京考试的路。当他从沈阳换车到北京时,北京电影学院已经开始了第一天的考试,李前宽心急如焚。幸运的是,当他赶到学校向老师解释了迟到原由并拿出自己的画之后,老师十分痛快地同意他补考漏掉的科目。
当年李前宽共考上了3所院校,其中包括鲁迅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和长春飞行学院。在选择的时候,李前宽开始在两所艺术院校之间斟酌。虽然学校老师极力反对他来北京电影学院,但是当时李前宽很喜欢电影,加上北京的魅力实在太大了,因为这里有天安门、有毛主席。思量再三,李前宽没有听任旁人对自己命运的安排,他没和父母商量,私下联系了鲁迅美术学院,断了自己的退路。
1959年,18岁的李前宽如愿以偿的来到了北京,刚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午门练习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在天安门的演出,当时李前宽就站在第一排最右侧打钹,这是距离毛主席最近的位置,就在那时,李前宽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和世界各国的政要,当时万分激动。
从8岁时画天安门到18岁来到了北京在天安门前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李前宽与天安门、与国庆的缘分远不止如此。
1969年28岁的李前宽又做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决定,当年国庆节期间,他与著名导演肖桂云结为夫妻。
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之际,李前宽和肖桂云共同执导了电影《开国大典》。除此之外《佩剑将军》《决战之后》《重庆谈判》《七七事变》《红盖头》《旭日惊雷》《世纪之梦》等一系列影片都出自他手。电影《开国大典》让李前宽肖桂云夫妇获得了多项大奖。他的影片具有史诗般的风格,敢揽历史风云于电影镜头的聚焦点,或泼墨挥洒,大气磅礴;或走笔细描,情酣意畅。电影与绘画两门艺术在李前宽的手中运用自如。
从未泯灭的绘画情结
之所以李前宽能把绘画与执导电影融合的如此巧妙。也许是因为他自身定位准确,他说:“我是一个学画的导演,自从绘画在我心里点燃了我求知欲的种子起,画画就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后,李前宽被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做了一名美术助理。直到文革后,他才开始慢慢成为了导演,他一路从场记做到编辑、副导演、联合导演。即便如此,在这期间李前宽也一直没有断了画画。李前宽告诉记者,其实国内很多知名导演都是从美术专业转行而来,这些人的影像作品往往都有很好的视觉表现力,能让观众很好的融于故事的情境之中。比如张艺谋、冯小刚、冯小宁、尹力、霍建起等人。
在当年拍摄《开国大典》和《重庆谈判》的时候,在片场李前宽习惯画镜头图,用这些图来统一各部门的艺术感受,这也成为了李前宽做导演的一个特色。事实上国内电影导演中只有少数人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导演都能用绘画方式进行艺术表达。李前宽的这一习惯是从给拍摄电影《青松岭》的刘国权导演做助理时养成的。刘国权导演虽然不擅长画画,但是他特别喜欢画镜头图来给电影拍摄的各环节人员讲解他的创作意图,为了能让导演的草图变得更有表现力,李前宽经常帮着刘国权导演完善他的草图。
自从李前宽迎来自己的电影创作高峰期,他就中断了画画长达十几年。但是绘画的情结在他心中一直没有泯灭。李前宽认为,画画对他的导演生涯影响是重大的,“事实上电影本身就是由千百万张画面组成的,每一个镜头都应该是一幅好的画面,文字的剧本通过导演整合摄像、灯光、布景等部门,最终是要向观众们呈现出画面。掌握了造型和绘画技巧的导演与其他导演对画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懂得绘画的导演会从视觉出发,保证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当给记者讲起电影画面如何营造时,李前宽竟然用绘画的方法作为理论基础。他说:“绘画首先要意在笔先,执导电影和画画一样,要先预设画面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样接下来的艺术处理才会有的放矢。接下来是经营位置,这里讲究的是构图,这一步是在寻找表达要实现的意境的表现手法。最后要达到气韵生动,这一步是要让电影中运用的各种艺术处理手法能变得更加灵动。当绘画的方法和导演的感觉相结合,可以说这名导演就已经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由王国了。”
随即,李前宽给记者讲解了《开国大典》中的一个经典镜头的创作过程。电影《开国大典》中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路上与其女儿的一场对话,在旁人看来不过是一场过场戏,但就是这场戏让李前宽费了不少脑筋。在他看来,这并不是简单的过场戏,正是在这一时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端,也正因如此,不能在拍摄对话时用镜头找人。李前宽左思右想,小时候躺在海边听浪的画面不止一次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中,他认为中共中央进驻北京是历史的潮流,应该像海浪一样汹涌,势不可挡。在这场戏中,他摒弃了细描慢刻的表现手法,而是用大写意的手法表现了历史的恢宏。镜头中气势恢宏的车队横向排开在镜头底部向镜头开来,那气势正向海浪一样势不可挡;画面背景被烟雾虚化,让画面变得更加辽阔,这与海面上辽阔的天空如出一辙;戏中毛泽东和他的女儿并没有出现,他们的对话成了镜头之外的画外音,就像海面上海鸥的鸣叫。在这一刻,李前宽是在用镜头作画。讲述中,记者仿佛眼前再一次出现了电影中的画面,也仿佛看见了李前宽年幼时躺在海边听浪的画面。
如今,年过七旬的李前宽每次出门都要带着大速写本和便携式毛笔,这些装备和一般人出门带相机差不多,他走到哪画到哪。他画的尺幅大多数都类似于电影屏幕的比例。近几年,在李前宽的带动下,妻子肖桂云导演也慢慢的开始了绘画创作,家里的墙上摆满了二位老人的绘画作品,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导演生涯实在太著名,记者会以为自己正在采访的是职业画家。屋里的陈设70%都与绘画有关,只有少数照片和各式各样的奖杯属于电影艺术。当年的电影夫妻,如今俨然已经成为了绘画伉俪。
这是叙利亚大马士革的郊外,这是新疆的胡杨林,这是罗马斗兽场……,看着一幅幅采风作品,李前宽又开始给记者讲述起了不同场景带给他的感动。
(编辑:单鸣)
· | 【百花迎春】访李前宽 |
· | 《中国儿童电影编年纪事》首发 |
· | 北京电影学院成立校友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