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怎样处理好色彩学到手” ——李天祥留学苏联往事追忆

时间:2013年03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华

  灰色毛线开衫搭配藏蓝色裤子,简单而质朴,瘦削的脸庞让人不得不承认已是耄耋之年的他真的老了,为了能近距离听到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他从台阶上一跃而下,那一幕,令记者和现场所有的观众为之动容,也似有一种心疼之情在其中。近日,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的著名油画家李天祥作为嘉宾之一,参加了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涅瓦河畔的青春岁月——老一辈艺术家讲述留学苏联的故事”讲座,用最朴实真挚的话语娓娓道来,带领观众重拾那段他留学苏联烙印于心的记忆。

  上世纪60年代,一批优秀的充满理想的青年被国家派往苏联学习美术,如今,这些青年已是白发苍苍,而他们带给中国美术尤其是油画的影响如涓涓细流绵延不绝。谈起留学苏联的经历,李天祥仍记忆犹新。“在留学苏联之前,我的老师徐悲鸿将我叫到他家中,那时候他已经病得很严重,得知我要去苏联学习,仍表现得十分激动,他表示,‘国内学校里的学生画素描的本领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但遗憾的是色彩不行,一定要把怎样处理好色彩学到手’,这样一席话,为我到苏联学习指明了方向。”说起最初到苏联,他忆起了自己的恩师徐悲鸿,这也许是他日后创立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的初衷,他还回忆起了有关美术创作学习的点滴。

  苏联美术创作十分重视对解剖学的研究,国内当时在这方面很少涉猎,学素描不学解剖不行。李天祥举了手指和脑门的例子,手指呈握拳式,凸起的四块骨头大小并不是一样的,脑门并不是圆的,而是眼眶上的部分凸出一些,正所谓“画人画虎难画骨”。只有学习好解剖学,才能在创作素描时细致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结构,使造型形象得以完美呈现。

  颜色是“固有色”,色彩是“条件色”。说到色彩,这是最初让李天祥极为头疼的问题。他一直在研究颜色,结果钻进牛角尖出不来了,一钻就是一年多,色彩上没有一点进步,他将别人画作上用的颜色拿到自己的画作中,别人的画衣服是红色的,他就将自己画中人物的衣服也涂成红色,这样的举动,被他的老师称为“给衣服打补丁”。和他不同的是,苏联学生谈得最多的不是颜色,而是色彩,差别就在颜色和色彩上,但是起初他很不理解。忽然有一天他读到李白的诗《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烟本来是黑灰色的,但是被天上的星星映照成了紫色,冶炼工人的脸也被炉火照耀成红色,他顿时豁然开朗,明白了颜色和色彩的区别,似乎也明白了在一幅作品中怎样去把握色彩,就如同白居易诗《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一样的道理。颜色是“固有色”,色彩是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同一颜色出现的不同色彩,是“条件色”。弄懂了这一概念,李天祥日后在色彩的运用上如鱼得水,恰到好处。

  从苏联留学归来,李天祥将宝贵的学习经验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尤其是油画创作中色彩的运用对日后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在李天祥的印象里,那时候的苏联人民都十分友好,对中国留学生帮助很大,因此,每每回忆起那段历史时光,内心仍觉得十分温暖和感动。面对世界艺术创作的多元化,许多国家的创作路线都开始改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而现在俄罗斯在绘画上依旧延续苏联的传统不轻易改变,对于这一点,李天祥是给予肯定的,他认为,“艺术要坚守本民族的传统,对外来元素要批判地继承,而不是一味地人家后现代你也后现代。”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坚持两个宗旨,艺术的追求是真善美,艺术的目标是为人民,他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自己原则和坚守的老者。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