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提“行李箱”,以色列戏剧组团再度来华

时间:2013年03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雨晨

《手提箱包装工》剧照 寇云暮 摄

《唐璜》剧照 寇云暮 摄

  持续至本月31日的“2013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将刚刚离开中国不久的以色列卡梅尔剧院和盖谢尔剧院重新集结,分别演出另一部该团的经典保留剧目:卡梅尔剧院选择了哈诺奇·列文的作品《手提箱包装工》,盖谢尔剧院则选择了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莫里哀的代表作《唐璜》。今年春天的以色列戏剧邀请展演使得春节后的戏剧淡季变得富有生机,也为今年全年的戏剧生活开了一个好头。

  去年8月,以色列卡梅尔剧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了哈诺奇·列文改编自契诃夫小说的经典剧目《安魂曲》,这是该团在过去近十年来第三度受邀来京演出此剧。无独有偶,去年10月在国话举办的第五届国际戏剧季“华彩欧罗巴”中,以色列盖谢尔剧院反映美国犹太人二战后心灵创伤的《敌人,一个爱情故事》一剧受到了京城戏剧人的称道。自此之后,两家以色列剧团几乎成为外国优秀戏剧品质保证的代表,其剧目中演员非生活化、自然主义的表演,舞美简洁流畅富有想象力的呈现,剧本对于社会、人生、情感的反省,配以希伯来语音韵律中独有的魅力征服了中国观众。

平淡无奇的羁旅人生

  首先与京城观众见面的是《手提箱包装工》(又译《旅人》),首演于1983年,被认为是哈诺奇·列文早期喜剧的代表作,此次来京上演的是该团2011年的复排版本。或许是出于对原版的敬意,复排导演乌迪·本·摩西在舞美上几乎沿用了与原版同样的布景道具及舞台调度:空旷的舞台,反复交叉的人群,可移动的小阳台……相比《安魂曲》一望无垠、直通天际的斜坡,由演员扮演的充满想象力的木屋、老树、孤雁和瘦马,充满宗教元素吟咏的音乐,《手提箱包装工》虽然也聚焦了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却在舞台呈现手法上略显平淡。剧中共有20位演员参演,但群戏却少之又少,只是在展现8场短促的葬礼时沿台口呈剪影状排列,其余均为2至4人的对手戏,且鲜有神来之笔。倒是贯穿全剧却没有一句台词的老祖母伯芭令人眼前一亮,她抱着沉重的行李箱、挪着小碎步、背着儿子从养老院逃回家的一幕幕,令人看后忍不住心酸。

  《手提箱包装工》的台词充满了以色列文化中的小幽默,但碍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有些不易让观众在剧场中很快读懂,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单从现有的翻译文本上看,《手提箱包装工》并未展现出预期中如《安魂曲》一般参透生死的宁静与恬淡,更多的是一种对于自身境遇不堪的自嘲与无奈,以及对于人性弱点的洞悉与怜悯。卡梅尔剧院院长诺姆·塞梅尔这样解释该剧中出现的大量行李箱道具:“对于以色列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来说,这些陈旧的行李箱寄托了难民、流浪人、无家可归者内心的复杂情感……”或许这种情感会通过我们对以色列文化的了解而得到更加充分的接纳。  

天马行空的浪子有悔

  古典礼服混搭着西服套装、现代墨镜映衬着贵族手杖、数码相机和老式澡盆交相呼应、塑料袋与紧身胸衣同台媲美……这就是盖谢尔剧院诠释下的《唐璜》。如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唐璜。除摩登与古典交叉使全剧散发着另类的当代气息外,导演亚历山大·莫尔夫对于主人公唐璜的人物性格也有新的解读,不仅进一步放大了唐璜的反抗精神,还不惜笔墨地刻画了这个时代的新“唐璜”们,讽刺了那些愤世嫉俗、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快乐为标准的伪“唐璜”们。

  舞台呈现上,我们又见到了熟悉的以色列式天马行空的想象。可贵的是,导演在构思上充满想象力,始终服务于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那替换了原著中马车的自行车;飞舞在自行车前后、挂在竹竿上的海鸟;既能作为码头又能作为房屋、在舞台上高速转动的二层竹架;乡妇们手中的白色长绸竟能化身波涛汹涌的大海,把唐璜和他的仆人淹没其中。特别是当众乡民跳入“水”中营救唐璜主仆时,白绸荡起,舞台光影瞬间变成海底世界,演员们的动作也突然缓慢下来,犹如潜游于水下,全场观众为这样精彩的演绎而热烈鼓掌。

  饰演唐璜的萨沙·杰米多夫是以色列当红演员。与在《敌人,爱情故事》中成功诠释的因战争导致性格破碎的犹太人赫尔曼一样,他将唐璜对于女人的放荡不羁以及对于上帝的离经叛道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其站在教堂忏悔室的高台上呐喊“一切都只不过是光和烟雾的效果!”,带给现场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戏的末尾,当众人都离唐璜而去,代表神的意志的大理石像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一束温暖的阳光伴随着一缕金黄的时间之沙从天而降,唐璜把手伸向流沙并深深跪倒,黑色纱幕也随之降下。不知是上帝的旨意让他回心转意,还是他终要接受上帝的惩罚,饰演仆人斯卡·那尔的德维尔·贝内德克则用其胖胖的体态、娓娓的讲述,恰当地调节了戏中的紧张气氛,为全剧增添了一抹幽默的亮色。


(编辑:孙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