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距离“好电影”到底有多远?

时间:2013年03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裴凌寒

电影《悲惨世界》剧照

  或许正是由于雨果作为“流亡者”在19世纪完成了《悲惨世界》的创作,其在强权重压之下寻求相对独立的隐忍,使得这部小说自19世纪伊始,成为“为弱势发声”、“为理想呼号”的代名词。阅尽纽约百老汇与伦敦西区的经典音乐剧目,恐怕也只有《西区故事》虽堪比《悲惨世界》的热血激昂,却仍不及它的历史沧桑。

  在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表演环节中,同作为新世纪恢宏的歌舞巨制,《悲惨世界》与《追梦女孩》《芝加哥》一并向观众展现了其经典的唱段,这正是作为歌舞片的《悲惨世界》打动人心的根本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该片能够在众多奖项中脱颖而出,凭借的是其作为歌舞片经典类型片的美学形态,即通过演唱和舞蹈的形式来完成人物的塑造和叙事。与其他依照音乐剧改编的电影,如《追梦女孩》《芝加哥》所不同,《悲惨世界》的音乐剧原型并不具备作为叙事环节的真实舞台表演,除却以台词形式出现的唱段,华丽且极具戏剧舞台魅力的“戏中戏”环节在这部影片中的缺失,令该片能否被载入歌舞片史册尚不确定,这也使得先前的改编多针对小说本身,而非作为经典流传的音乐剧。因此,这部嵌入了宏大叙事的文艺作品,在上世纪以音乐剧的身份再次被确立为经典之后,作为兼具多重美学形态与文化表述的复杂体出现在摄影机前,它与一部好电影的距离似乎显得有些暧昧不清。

  诚然,穿插于这段关于救赎与理想故事中的戏剧矛盾冲突与因果叙事结构,是非常理想的电影题材。电影通过其自身独有的视与听的知觉元素可以对其进行巧妙地组织和传递。但这一切在新版《悲惨世界》里并不能够直接进行组合与对话,人物之间的对立或融合、角色本身的情感表达、叙事的安排等受制于原型——舞台剧的演唱,极具表现力的演唱将观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人物的表演以及唱词的内容上。尽管制作团队拥有凭借《国王的演讲》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汤姆·霍伯,其实力在片头展露无疑,摄影机从海底垂直上移至法国国旗的镜头,曾将镜头视点将整个时空瞬间切换至那个动荡飘零、浪花淘尽英雄的时代,随后巨轮压顶,镜头定格在冉·阿让被纤绳代表的强权所奴役的坚毅而不安的脸上,沙威作为绝对权力代言人的身姿在冉·阿让抬头的视点之上呼啸而来。如此看来,此刻摄影机仍然掌握着对电影的控制权,那么这种控制权自第一个唱段Look Down肇始,便显露出弱化的迹象。唱段是整部影片人物情感表达的唯一途径,在这部电影中,它同时有意无意地取代了台词和画面,成为叙事的必要环节。这与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唱段不同,没有灯光和舞美的提示,每一段演唱缺乏“突然出现”的合理性,而音乐的起始从头至尾从未间断,这一“连贯性”使音乐剧在听觉时空内合理存在。因而,镶嵌在故事中而又不作为章节性表演的唱段,很容易沦为平铺直叙,除却唱词本身的表意,其作为烘托人物内心情感变化和叙事走向的层次感变得模棱两可,也就是说,电影的视觉表意需要在解决唱段编排合理性问题的前提下完成。最典型的一幕发生在影片结尾Bring Him Home的唱段上,冉·阿让神情落寞,独坐在教堂里,有气无力地结束了他本人的最后一段絮语。这本应是主人公精神世界升华的篇章,而这种肉体和精神的华彩落幕,却并未在演员的演唱和画面的处理中相映成辉,而是成为一个垂垂老矣的躯壳在做最后的嘱托。冉·阿让含泪挥别相继出现的方汀、柯赛特、马吕斯,声音微弱,而画面为了不影响演员对唱段的把控,尽管周围燃烧着大片的蜡烛,并烘托肉体解脱的豁达和灵魂超度的光明,反而多了一丝穷途末路的悲凉。

  一部好电影,必然可以在较短的篇幅内建构独特而完美的影像风格,这一点在该片中反而略显尴尬蹩脚。以音乐剧为原型,每个角色的演唱,是连贯整个故事的核心环节,与舞台剧不同的是,电影演员的表演受摄影机的限制,因而如何解决镜头表意和演唱表达之间的互融,是音乐剧有效地转换为电影的另一个评断准则。在这部电影里,大量的人物唱段是在特写镜头之中完成的,这使得音律与字句组合所产生的意蕴的层次感和递进感无法收放自如,成为大段简单粗暴的直白表述。沙威这一人物能够成为整个故事的点睛之笔,是因为他身上汇集了复杂的人性,倘若对沙威的性格刻画不够,该人物后来的行为动机就会大打折扣,而这也是影片无法从音乐剧华丽转身为好电影的症结之一。汤姆·霍伯在开展人物对话与自我陈述中,人物被“圈”在他那另类的几何画面和特效制景中的独自吟唱,反而显得病态十足。沙威在影片的前半部,仅仅被塑造成为强权的发言机器,缺乏对其作为公共角色——警察以及“人”的充分阐释,这使得沙威在了解冉·阿让因人性之善放走了他之后,再次徘徊在堤坝边缘。这时的经典唱段Suicide,已不足以使人物最后自我了结的行为变得合情合理,人物正挣扎在崩溃的边缘,而此时的镜头却表现出异常的稳定,伴随着演员无法自持的高低音转换,一场人物内心关于人性的较量,幻化成一个病人的喃喃自语。

  影片两次群情激昂的情感升华,是在革命人潮同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中完成的,全景镜头对大场面的多角度表现,以及音乐本身极富节奏感的军乐管弦奏鸣,融合了恢宏的人声合唱,得以“跨过硝烟,穿过街垒”,“新的世界就在前方”。

  《悲惨世界》在国内首映时遭遇三分之一的观众中途退场,很多人感慨“像是看了2小时的国外京剧”,只因这部经典试图冲破想要走下舞台的音乐剧,却又止步于仍显陌生的摄影机前。舞台剧距离一部好电影的距离有多远,《悲惨世界》当是一个很好的参照。


(编辑:孙菁)
Baidu
map